孔达达
作者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执行院长
核心提示:新一轮艺术基金与肇始于2007年到2012年(或2013年初)完结的首轮艺术基金热,有着诸多不同的要素,而且可能更加来势汹汹。
艺术品作为一种替代性投资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不少金融理财机构所认可和实践,资本的亲睐和进一步介入,成为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在中国,艺术品投资的理念被进一步深化,尽管经历了2007至2012年并不算成功的尝试,机构投资者依然跃跃欲试,希望在这个领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这场开始于2013年下半年的新尝试,可以称为“第二轮艺术基金热潮”——仅针对国内资本而言。新一轮艺术基金与肇始于2007年到2012年(或2013年初)完结的首轮艺术基金热,有着诸多不同的要素,而且可能更加来势汹汹。
在首轮艺术基金中,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通过信托、银行理财或私募方式募集资金,成立艺术基金,投资于艺术品或艺术品权益。基金到期后的还款来源或者来自直接出售艺术品所得,或者来源于信托计划中的还款承诺方。后者其实更像是一种融资方式,还款承诺方以艺术基金为名变相获取贷款,到期偿还贷款。在融资时,还款承诺方往往会提供一些抵押物,但往往不足以偿还所获取的实际资金量。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很好地绕开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为一些缺乏流动资金但又难以从正规渠道取得贷款的机构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从艺术品基金开始兴起的2007年至2011年鼎盛期,全国发行了至少50只艺术品基金。在2009年以前的艺术基金以银行及私募基金为主,而2011年政府开始调控房价,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额度时,房地产和艺术品信托基金开始大行其道,这一年涌现的大量艺术品基金(30多只)大部分都是以信托方式进入市场。为稳固投资者信心,营造市场繁荣的局面,一些基金疯狂地参与拍卖,高调并高价拍得艺术品,虽然在基金到期之时(通常期限在2年之内),难以在艺术品市场盈利退出,但是毕竟在一段时期内减缓了艺术市场资金紧缺的压力。
尽管没有太成功的案例出现,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基金的短时期退出难上,往往在短时期内通过拍卖行出售大量投资标的物,很难获得很好的价格。但是因为缺乏优质的投资渠道,来自于房地产和周边产业以及从实体经济退出的资本依然在寻求新的赢利方向,对投资组合进行结构性调整。国内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2012和2013年的跌宕和沉寂之后,资本的目光重新关注到艺术品投资领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的艺术基金吸取了过往的经验教训,将投资回报期从2年延长至5至10年,单项金额从5000万到几亿不等,并开始尝试与专业艺术机构联手。参与的特点是不再只是通过拍卖市场进行快进快出,而是通过找寻有潜力的艺术家,耐心培植投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讨论的是有投资回报期许的艺术基金,而非不专注于盈利的公益型艺术基金。
事实上,从国外成功的个案来看,艺术基金的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运营机构低买高卖的能力。以绘画为例,从艺术家和代理机构手中直接购入作品,无疑可以以最低成本取得艺术品,然而有能力直接从艺术家和代理机构手中大量购入艺术品的国内机构其实并不多。而高卖则取决于国内艺术机构的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有能力挖掘并发扬艺术家作品潜在价值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拍卖行也许是艺术品价格纪录的缔造者,但绝非批量高价出售同一艺术家作品的最佳平台,而传统的画廊因其小本生意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难以玩转大额的投资基金。
新一轮艺术基金的成败,最终考验的是合作的艺术机构的专业性,对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把控力,以及金融机构配套的完善的基金管理架构。艺术机构需要对艺术行业有深刻的洞察力,对艺术品本身有很好的理解力,而对艺术家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应该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出现,并尽量避免在艺术品交易中有利益关联。基金管理机构则需要避免过去以投资艺术的名义变相为其他项目融资,对资金使用设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尽量以专业的方式运作管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