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上个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絜青藏画展”,让全国观众有幸一睹老舍夫妇藏品全貌,其中包括赵之谦《手札》等明清书画,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等近现代艺术大师书画佳作,精美程度更令人十分震撼。据悉,这并非老舍子女首次捐赠父母旧藏,两年前,老舍子女还将老舍、胡絜青夫妇生前珍藏的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桐荫图》、林风眠《川江图》等20幅字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捐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藏家出于对公共艺术机构品牌、口碑与实力的信任,为其捐出作品作为馆藏。在我国各大有实力的美术馆、专业机构中,作品捐赠并不罕见,而优质的捐赠往往会成为各机构镇馆之宝。纵观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的重要馆藏大都来源于捐赠。在艺术品捐赠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1956年60岁高龄的张伯驹决定把自己收藏的100多件艺术品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包括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国内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等。
相比于国外捐赠作品现象的普遍,在藏品来源结构中占有的分量比重,我国许多公共艺术机构则更多呈现出作品捐赠匮乏局面,依旧青睐为艺术家、艺术家群体举办展览,以作品抵场租的收藏方式:艺术家不仅不花钱实现了进美术馆办展的理想,还留下了慷慨捐赠的美誉和精致实惠的证书;美术馆不仅不花钱扩大了藏品的数量,还能从转让中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虽然其中不乏较高学术水准的个案,而更多则可能因为行政对学术的干扰、使捐赠和收藏流于平庸。在当下,捐赠难最直接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古董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文物的流转和经济价值大大提升,市场经济让人懂得了文物和艺术品的价值,受到利益驱使人们背离旧有的捐赠传统。他们更愿意把家中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拿来参与拍卖、投资等艺术品市场活动,而并不是向博物馆、美术馆捐赠出来。
不仅如此,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美术馆、博物馆,对艺术捐赠品和捐赠者有一整套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机制,而国内部分美术馆、博物馆在具体工作中缺乏规范的做法、没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存在诸多缺陷,没有善待捐赠品,也成为优质艺术品捐赠瓶颈的形成原因。例如徐悲鸿纪念馆所保存的油画《愚公移山》因为1966年保管上将其卷起来的一个错误,致使无法打开,37年后,得益法国卢浮宫修复专家的修复才重见天日,还有一些美术馆、博物馆,只以捐赠品的市场价值为标准照单全收,结果艺术捐赠品进馆后便无缘与观众见面。任何捐赠人都不愿看到自己所捐赠艺术品出现损毁遗失甚至流向黑市,因此更多的管理制度确立,也成为捐赠实施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艺术收藏的深化,大众捐赠会成为必然和主流。目前,我国第一代、第二代富有阶层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收藏家,而藏家在考虑资产处理时,会选择遗产、变卖、成立基金会或捐赠公立机构几种形式。对此,国际普遍实施税收减免、抵免等方案,如英国为了阻止艺术品外流,推出实物抵缴遗产税方案,美国收藏者、收藏机构可通过捐赠艺术品来减轻自己的纳税负担等,而国内遗产税等各种税费法制还并不健全,所以,进一步刺激艺术品捐赠需要我国立法机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放宽捐赠形式的范围,创造捐赠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捐赠奖励措施,激发团体和企业的捐赠热情等,只有这样,“只投资不捐赠”的尴尬境地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