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昨天,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将于今年10月31日至明年1月3日在上海芮欧百货举办“米罗制造——梦幻版画体验展”,这样,今年沪上世界级大师的展览——梵高、安迪·沃霍、达利、毕加索、米罗、雷诺阿就一个个排成了长队。经历了去年莫奈展的大热之后,今年,尤其5月以来,世界级艺术大师的展览在上海竟有点院线排片的感觉。那么,沪上艺术大展的潜能被彻底激发了吗?上海还有大量的公共免费艺术场馆,艺术展览市场真有那么大吗?办这些大展的多是民营机构,他们当中谁能成为赢家,又有哪些办展窍门呢?
拼什么,办展才能盈利?
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公司的介入,让沪上艺术大展更加火爆,同时,也对艺术大展从选题策划、卖点设置、运营能力、盈利模式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1年毕加索中国大展之后,社会资本对艺术展览业的介入就没有停止过,但火爆的同时,人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有的展览前热后冷,有的展览资本亏损,有的则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热度。这些都对艺术大展的主办方提出了冷静思考的要求。到底怎么办展才能盈利,拼什么,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办展赢家呢?
拼大师:兴奋度递减
目前,所有的办展思路,都首先集中在大师名气上,只有大师的名头足够大、其作品很少来华的,才能让主办方大胆投入。目前来看,中国人熟知的世界超一流艺术家大多数已经来沪或者排定了来沪日程,随着大师进来得越来越多,市场的兴奋度也将同步递减。未来,可用的大师资源将越来越少,沪上办展前景如何,会是一个考验。
拼场地:市中心人气商场
毕加索中国大展2011年在世博中国馆举办,未获预期人气,让民间办展一时陷入困顿。幸好,去年的莫奈展,依靠莫奈本身的巨大号召力以及K11的地理优势,让民间办艺术展的吃螃蟹者——上海天协文化信心大增,同时,让新进办展机构统统把目光投射到市中心。虽然他们很想把展览放到更专业的国有美术馆,但受限于免费开放政策,最后大多把展览放到了黄金地段的商业中心:梵高展在新天地,安迪·沃霍展在南京东路353广场,两个达利展分别在外滩18号和K11,米罗展在芮欧百货,新的毕加索展在环球港。好的场地,交通便捷,更容易吸引人气,而且不少商业中心对于能提升形象的艺术大展十分欢迎,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优惠,因此,办展地段,已经成了成功的一大法宝。
拼构思:功夫在展品外
世界艺术大师虽然有巨大的号召力,但大师作品来一趟不容易,高额保险费、运输费、借展费,已成为艺术大展的最大一块成本。莫奈展虽然火,但刨去各项成本,主办方其实获益有限。梵高展就独辟蹊径,没有一件梵高真迹,只用了一个数码影像概念,就全面颠覆既有艺术大展模式。此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下了最大一块成本,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全新观展概念。梵高展属于用巧劲,商业上的成功会给后来者很多启示。
接下来的艺术展,主办方难免要认真考虑成本问题,并赋予展览更多新的理念。比如这次米罗展,是通过大型装置,在与观众的互动体验中,还原大师的创作过程。另外,现场的亲子互动和艺术课程,直接把艺术展扩展为一个大型艺术活动的概念。可以预见,光拼展品,不考虑成本因素的办展,未来将会越来越难。
拼赞助:扩大展览盈利点
单纯靠门票收入,基本上难以维持一场艺术大展的运营,众多机构事先反复衡量的就是这一道盈利的坎。策展人谢定伟第一次办毕加索中国大展时,赞助并不多,而且多为实物或资源。但如果主办方本身就有这样的资源,能获得可观赞助的话,将为办展插上翅膀。梵高展的主办方因为事先敲定了一笔汽车品牌赞助,票房压力一下就减轻不少。有些主办方直接把场地提供者变成了赞助商,等于免掉了一大笔开销。另外,卖艺术衍生品也是一招,虽然暂时不能成为巨大赢利点,但不可否认,办展方想尽办法寻找更多延伸收入。比如,达利展和米罗展的展品,有些是可以进行商业洽购的;而梵高展的主办方还拿下了全国巡回展的总代理权,这些都是延伸收入。
艺术大展主办方还会把各自的背景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米罗展的主办方有自贸区优势,在物流、运输、保管甚至交易等方面都有优势。由此,办展的价值空间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