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今年3月份在香港地区举办的巴塞尔艺博会,尽管参展商超过往届,但仍然被业内称为举办三届以来人气最差的一届。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作品过度西方 化”致使对本土藏家吸引力下降;也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同期举办的世界级艺术盛事造成的客户分流。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内地举办的一些艺博会上,从参观人数到购 买成交情况看,都不如往年。艺博会的“场面”变差,最直接反应了市场的下滑。
都说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信心市场,买家的信心决定了市场中的资金量。资金的缺乏,一方面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放缓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这已经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今年的“股灾”之后,很多投资者资金被套,使得艺术市场面临进一步的资金考验。
然而,低谷期终会过去,市场将如何利用“理性时期”为下一波行情做好准备才是关键。
市场需要新热点、新模式
中国的一级市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开始“挤泡沫”。特别是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在一波行情过后,迅速告别了盈利时代。几年来,由于经营 不善倒闭的画廊不计其数。存活下来的画廊经过几年的磨砺,逐渐完善自己的签约代理机制,将目光投向了尚处于价值洼地的年轻艺术家。
在随后的几年,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大多跟风“水墨热”,又在“新水墨、当代水墨”这种话题性热点门类中,找到了新的赢利点。特别是在陕西、山东、浙江等书画大省,巨大的热情背后是雄厚的资金作为保证。在这一波行情中,如何在快速的增长期中把握经营的时机,并在短期内规避投资风险成为行业的主要话题。
2015年市场下行加剧,前些年一些经营“当代水墨”的机构在缺乏市场预判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收购作品,但由于近期市场购买力的下降,也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
购买力是市场行情的体现,同时,在以投资为主体的市场中,艺术品变现缓慢的问题也愈发掣肘行业发展。
近些年的艺术品抵押贷款金融业务、艺术品线上交易等新产业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都是希望在根本上打开艺术品流通市场、增强艺术品的流动性,带动行业活力。因此,在对“新热点”追逐的同时,如何开拓新的模式,也一直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笼络“新买家”
目前来说,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是艺术品市场的收藏投资甚至是消费的主力军。宏观经济及其他资产价值的波动,势必会影响这部分人群的投资热情。市场行情的恢复,一方面要看市场能否再造热点,一方面更取决于有无“热钱”的流入。
年初有专家预测,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购买力仍会比较充足。特别是在看到近些年,年轻藏家涌入市场,带动了一批迎合市场主流的机构的复 苏。这批新晋买家的教育背景、审美判断相较前一代藏家有很大提升,对中西方艺术发展脉络较为熟悉,在艺术品选择上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独立判断能力。特别是这 个群体中的很多人,拥有金融、地产等投资领域的知识经验,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特别注重艺术品投资方面的属性。他们与一些同期成长的青年艺术家形成市场共生 关系,势必将在未来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格局。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在市场销售方面,为了应对成交持续下降的状况,艺术品经营机构大多顺应流行趋势做出调整,来迎合新晋藏家和中小买家的口味。 比如,在主流艺博会、展览上,对新水墨、抽象等题材的持续推广;而在一批国际化藏家“流失”的时候,很多机构代理作品的风格也是更贴近本土新买家、青年藏 家喜好的“小清新”“卡通”、插画风格等。此外,通过居家设计、艺术跨界等方式,让艺术融入居家生活,进入大众消费领域,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向。(记者 唐子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