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目前我们只是初步探索了新拍艺术品方面的质押贷款,对存量艺术品方面则有所保留。这里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日前,在第六届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览会现场举办的一场“艺术·金融交流会”上,东莞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李启聪如是感慨。
今年夏天,这家银行成功操作了该行历史上第一笔艺术品质押贷款。近10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地刺激着投资者对艺术品金融服务的需求。
不过,由于在鉴定、评估和处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现实困难,金融机构正式全面进军这片蓝海或仍需时日。
探索 东莞银行接力艺术品质押贷款
自1993年国内出现第一宗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活动以来,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已经经历20多年的大发展,整个市场的年交易规模早在数年前就已经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艺术品也成为股票和房地产之外的第三大投资工具。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昌盛,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金融资本与艺术品投资收藏的对接和融合。近年来,艺术品基金、信托、典当、租赁、众筹,乃至保险、贷款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尤其是在最近两年,整个艺术品行业处在深刻回调的趋势,几乎所有艺术品市场板块都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在需求疲乏和行情波动的双重压力下,很多艺术品经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困境,为了避免因为暂时的“缺血”而惨遭市场淘汰,他们都迫切希望有金融机构能够利用他们广阔的资源平台来直接为市场和投资者输血。因而,在所有的理财产品当中,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是最为业界所期待的。
“实际上,就算没有金融机构的介入,一些投资者也已经在结合个人的条件尝试通过民间的融资平台来寻找杠杆资金的注入。只不过,与正规银行的贷款相比,民间融资的成本要高很多。在行情好的时候,多几分利息可能关系并不大,因为从市场上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他们要付出的资金成本。但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高价融资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负担。”书画收藏家罗渊向记者坦承,如果艺术品也能像房地产那样直接用于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对投资者来说可以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对市场来说,则可能刺激更多的购买需求。
“我们也是在与收藏者的长期接触中,知道他们在艺术品融资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李启聪所在的东莞银行今年第一次介入到艺术品融资业务。据其介绍,该银行的做法是,先给准备参与艺术品竞拍的目标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然后派出专门的客户经理陪同客户一起参与拍卖活动,拍下艺术品后,再按照成交总额的一定比例为客户提供贷款,发放的贷款会直接打到拍卖行的账户上。拍卖行收到银行的贷款后,把相应的拍品移交给由客户陪同的银行派出人员,然后再由银行的派出人员押回银行验收入库。银行参照传统金库的模式,专门建设了艺术品仓储中心。“贷款直接转到拍卖行的目的是,根据央行要求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监管,保证专款专用,避免贷款风险。”
其实,东莞银行并不是国内第一家为艺术品交易、投资和收藏提供质押融资的银行。早在2008年,山东潍坊银行就开始了金融资本与艺术品市场融合的探索,以其认可的艺术品为质押标的,向符合授信条件的借款人提供授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困境 鉴定、评估、仓储、变现成问题
在艺术品金融化的道路上,虽然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潍坊银行、东莞银行等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都曾经有过试水经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业内人士反映“都不能算很成功”。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鉴定和估值的问题。”在艺术广东组委会日前举办的艺术金融交流会上,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财产险部副总经理林钢就指出,他们公司这些年在参与艺术品保险过程中有过很深的体会,正因为鉴定和评估存在问题,国内理论上的保险市场与实际的业务规模存在巨大的反差。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体量高达3000多亿元,按照保险系统的理论来计算,整个艺术品保险市场的理论总保费应该可以超过10亿元,然而实际的业务发生总量还不到这个数字的5%。不管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范围,还是针对每项艺术品提供的保险金额,都与收藏者的希望存在巨大的差距。
据林钢介绍,国内保险公司对艺术品的评估包括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两部分。对于前者来说,艺术品保险是比较特殊的财产保险,一般是投保人与承保公司双方通过定值的方式进行投保的。在估值方面,国内的做法主要是以公立博物馆或双方认可的其他第三方机构出具的鉴定和评估报告作为参考的。至于风险评估,又包括损失保险评估和运输风险评估两方面,其评估方式与普通财产风险评估的维度大同小异。目前,这两项评估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对艺术品价值的确定。这也是当前国内整个艺术品金融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
正因为同样的原因,李启聪也坦言,东莞银行只是在新上拍的艺术品方面进行了质押贷款的探索,至于在存量艺术品方面,存在的问题太多,这样的操作模式空间并不大。
对存量艺术品的鉴别和估值,李启聪认为确实很难。他们曾经就这些问题与拍卖行有过深入交流,但是最后沟通的结果与双方的希望还存在不小差距。除此以外,他认为质押艺术品的保管也是不小的难题。目前东莞银行虽然自建了专业的仓储中心,但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非常高,是否所有银行都要这样做,有没有必要推进第三方机构托管?值得去思考。
对于艺术品融资业务目前遭遇的瓶颈,知名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西沐在其撰写的一篇调研报告里边指出,相对于易于盈利的传统业务,由于艺术品自身具有真伪不确定、价格波动大、存储困难等缺点,银行普遍对该项业务缺乏信心。特别在2011年9月经媒体披露,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请某著名博物院原副院长等人给假造的“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并且该伪造金缕玉衣于2002年向建设银行北京开发区支行骗贷数亿元,艺术品质押融资的鉴定与估价问题愈加凸显。
出路 建立融资业务的系统性机制
尽管在鉴定、估值、保管和兑现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国内的艺术金融市场发展势头却依然迅猛。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处于调整中,但艺术金融的市场规模却比2013年增长了61.5%,达到123.4亿元。
在西沐看来,推进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的直接原因,是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融资需求。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需求急增、交易活跃,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大量资金从楼市、股市流入其中。
面对艺术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一些业内人士并未表示出应有的乐观。西沐便表示,相比其他产业,文化产业获得金融支持通常不易。作为资金供应主体的银行,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给艺术品市场提供信用。最关键的还是业务的系统性机制未能建立起来,针对艺术品质押的银行的风控机制构建的探索不足,风险管理未能形成闭环,这是整体的情况。
“艺术品融资要加速发展,必须首先攻破评估的难题。”雅昌艺术网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向仕杰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基础工程。”
林钢则建议,国内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艺术品市场方面建立一个完善、全面和科学的体系。首先要有一个强大而完善的艺术品市场基础数据库,西方所有重要的艺术品的交易、流通和收藏都可以在他们的基础数据库里找到详细信息,其次就要有专业的人员和第三方机构,借助专业的数据库来为有需要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权威的评估报告,减少业内的争议。(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