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2012年春季开始进入了下降通道,从目前的形势来看,2015年春拍与秋拍的数据不容乐观,尽管各大拍卖公司都在不懈努力,但市场仍然难以走出调整的态势。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2015年春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为211.62亿元,同比下降36.9%。在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的发言中,有拍卖行的老总甚至用“哀鸿遍野”形容现在的市场,这说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告别了以往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调整状态和相对稳定的阶段,这就是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所谓常态,指正常状态;新常态,则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的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这也说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态”的。
这些年,艺术品市场遭遇了投资过热的问题。不妨以拍卖为例,1992年举办了内地首次文物艺术品拍卖,2003年起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2011年末达到高峰后开始下滑,其间国内画廊、拍卖公司的数量也在爆发式增长。2014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为22%,已位居第二。
艺术品市场的过热创造了不断刷新的价格纪录,形成了轰动效应,创造出大量的投资机会,引发了民众心中极端膨胀的“投机心理”。这与此前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样,透支了未来发展的空间,为调整埋下了隐患。
艺术品市场的“非常态”具体表现为:艺术品的价格被炒得离谱,普通百姓对此望尘莫及;金钱至上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把艺术品完全当成一种赚钱的工具,忽略了对它的理解与欣赏,使其远远背离了应有的艺术价值;艺术品的赚钱效应经过媒体放大,例如“鉴宝”类节目的渲染,使投机的风气迅速传播,造成了大众价值观的扭曲,此外,还有“艺术品基金热”“收藏家热”“博物馆热”等,实际上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快的结果。艺术品尤其是文物艺术品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利益的驱使下,艺术品市场伪作成风,文物古迹被破坏、盗掘。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各种水平拙劣、缺乏创新的作品泛滥成灾,艺术家普遍热衷于评奖、选秀、头衔、职位的争夺,忽略了对艺术本身的钻研。种种行为造成了艺术环境的污染,成为艺术品市场驱之不散的雾霾……
今天,面对艺术品市场曾经的“非常态”与现在的“新常态”,首先要调整心态,适应新常态,要从过去的那种膨胀的投机心理回归到一种平常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艺术品市场的调整将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它总的方向是长期向好,需要我们共同呵护与培养,才能保证它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其次要加强学术的力量,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艺术品的价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持续不断进行公众的审美教育。实现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双轮驱动,其中一方面是艺术品市场的赚钱效应、投资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学术研究的作用。学术研究不但要作为市场的基础,还要作为制服“劣马”的缰绳,达到用学术抑制投机的效用。
此外还要推动创新。目前各大拍卖行的经理们都在想方设法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将是一个新的思路和亮点,很多专家已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论坛上“互联网+”的议题引起了争论,拍卖界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拍卖界人士提出的征集难、收账难的现实问题,按照传统的、江湖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但是新的互联网消费群体目前还没有培养起来,所以现在的阶段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最后是要加强艺术品市场的道德建设和自律约束,努力形成一个干净、清洁的市场环境。
经济的下行,造成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是必然的,但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中国艺术市场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从这一点来看,“新常态”也是“年轻态”“健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