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一、研究缘起
关注“艺术品市场计量学”是源自我们在2003年时研发编制我国首个“中画指数”,并为此出版了《中画指数》刊物。从那时起,就在思考如何建构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的体系,甚至是学科了。这一目标今天看来有些遥远,但重要的是已经起航。
当然,关注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并不是心血来潮。回想起自己在西安交大求学阶段,虽然学的专业方向是动力机械,但痴迷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并对科学技术哲学及文化哲学尤其用力,遍读国内外的相关的经典与新兴的前沿理论与学科著作。当时,我们的授课老师多是各领域的知名教授,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外,对研究的方法论都格外重视引导,由此引领着我开始关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交叉研究与思考。之后,受汪应洛院士及其博士生席酉民(之后留校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思想方法的很多影响,特别是刚从大学毕业后,接触到了席酉民的博士论文《系统和谐论研究》,可以说对我的认知提升很大。当时,我大学毕业后辗转在一地级市科委从事软科学及科技规划研究,其中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因素贡献的测试测算,进一步强化了我对定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体悟,在不少该领域的一些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算是加入了社会科学计量研究的队列。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自己对中国画收藏的兴趣浓厚,进而进入艺术批评与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也可谓是不忘初心。在量化研究方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螃蟹”--研发编制我国首个“中画指数”。之后又从2006年开始至今,每年连续研发编制《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事实上,我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关注、研究诸如世界艺术品市场及中国艺术品市场如何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为了解答与分析这些不断复杂的问题,我意识到必须深化并借助有关的系统科学方法与量化研究,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直到2013年5月30日,我受邀参加了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信息与管理论坛”,并在会议上作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数据的挖掘、分析与管理研究》的主旨性专题报告,可以说是正式公开了我的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的计划,并进一步促使自己加快了相应的研究速度。
2010年先后,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引论》及《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研究》的出版,《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的框架及重要部分的内容已初步建构完成。就在这一个档口,介入了我国银行业艺术金融探索的领跑者——潍坊银行的《中国艺术金融数据库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对《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一书,进一步进行了案例式的“点”式验证,并丰富、完善了相关的一些具体研究,直到今天,就要出版发行了。可谓是一路走来,风也雨也,到今天也算是一种释然。
二、研究背景
前面我们谈到了《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的研究与出版的一个过程,下面重点谈一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为什么需要“艺术品市场计量学”这个问题。
首先,艺术品的特质与艺术品市场内在规律及其行为的独特性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经济计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学理更为细化,针对性更为强的针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需要的“艺术品市场计量学”。
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其内在规律及其资源的独特性与特质性,也就是说,基于“经济计量学”研究对象基础上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面对艺术品市场中的具体问题,难以很好地深入揭示与刻画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及其市场行为表现,艺术品及其市场化,艺术品市场及其行为特征的系统研究与深化,使人们认识到艺术品市场这一研究对象发展的独特特质与独立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类化、细化与深化,并由此形成同质化的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对象,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计量学科学研究,这就是“艺术品市场计量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理与逻辑的基点。
其次,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到了今天,需要研究与分析方法论的丰富与创新发展。随着艺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关注度不断提升,艺术品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时,如何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市场?如何监管艺术品市场?就成了越来越迫切的问题,这既有市场与产业政策的导向问题,同时,也有监管的问题,但前提是如何全面、系统、充分地分析研究艺术品市场,这是一个基础。
对于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的艺术品市场来讲,仅靠定性化的经验研究,已经无法胜任要求更加精准化相关工作需要的研究分析;同样,仅靠一些零敲碎打的定量研究与方法的移植与应用,也同样满足不了越来越复杂的分析研究的具体、大量的需求。这时,如何在量化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建构艺术品市场的量化研究体系,不断开拓与创新量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与具体的适用方法、技术与手段,就成为一个极其急迫的工作。而这样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有赖于艺术品市场计量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与推动。
第三,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的系统化、学科化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就是指除了市场规模、市场体系及其市场治理的发展之外,还有市场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也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这一阶段的理论创新过程之中,新理论的出现,大多都是现实市场需求的问题导向而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艺术品市场的理论体系研究与创新之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在需求导向下开启的量化研究及其方法论体系的建构。可以说,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的产生,正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性导向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创新进展,也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非常多的创新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有了这些创新,才使得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断走向规范与丰富。
第四,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规范化、科学化、秩序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领域是交易环节,在交易过程中,一直以来,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是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面临的三大问题:诚信机制、定价机制及退出机制的建设建构,可以说都离不开艺术品市场的量化研究与分析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市场的信息化是基础,没有艺术品市场的信息化,量化研究就没有基础,相关的数据测度、采集、管理、评价等的口径、技术与方法才可能进一步落实。同时,市场分析的模型、算法才可能进一步建构。有了以上的基本工作,市场趋势的量化分析、结构的量化分析、市场指数及估值定价的体系建立、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与预警等才能进一步地落实。而这些工作,可以说都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行量化工作的必要与必须工作,在这里,我们称之为重要支撑。
第五,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服务产品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相应的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服务产品创新发展就会裹足不前,难以出现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反复强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一条基本的主线,那就是艺术品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品市场的体系不断完善丰富。同时,与艺术品市场发展相适应,相关的服务产品也不断得到了创新与丰富。总的来讲,中国艺术品市场服务产品创新发展最为重要的有四大类:
第一类是系统的结构与行为分析,为管理及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总体上可以称之为智库产品类;
第二类是基于市场的信息化发展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信用管理产品,包括机构与个人的征信产品等,这是艺术品量化研究对市场运营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可以称之为支撑服务类;
第三类是市场的不同形态的数据服务,包括各类指数,以及基于市场数据的各类市场的分析研究、业务的产品支撑等,可以称之为市场服务类;
第四类是基于艺术品量化研究与数据库为基础的各类形态的咨询、顾问与服务等,可以称之为经营服务类等。以上这几个方面的产品类型,可以说是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几类产品创新支撑。他们的创新基础不是别的,而是有赖于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突破。
三、研究展望
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量化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困难多、问题多、难度大,所以,必须要站在相关学科最新进展的研究基础上,在新形势下,把握学科的核心主线,形成系统体系。
《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对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今后有更为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更多与之相匹配的应用性学科的建立。
《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的出版,可以说是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发展进步的结果,更是适应艺术品市场最新发展需求的一个举措。虽然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但我们相信,有了这稳健的第一步的探索,就一定会推动并引导更多的力量聚合起来,从理论、方法、技术与实践等不同的方面,来系统地建构艺术品市场量化研究与分析的创新体系,并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与案例研究过程中予以验证与完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新理论与新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过程中来,从而不断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与实践的持续性发展。(本文摘自《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西沐著,中国书店出版社)前言: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写在《艺术品市场计量学引论》出版之际,以及后记:我们需更加深入的持续研究的部分内容整合而成,其中,前言全文共计10000余字,后记全文3000余字,全书共计20余万字)。(作者 西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