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复杂性的多元发展态势。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11年秋拍以来调整的发展状态,表现出鲜明的顺延性;另一方面,这一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又生发出诸多新发展趋势与状况,一些新的特征得以凸显。整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市场规模进入继续萎缩通道
中国艺术品市场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是最为困难的时期,这是一个市场发展的基本面,表现为市场规模持续萎缩。以拍卖来讲,2015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依然处于萎缩状态,这与自2011年秋拍开始的艺术品市场持续的“调整”期相关联。尽管如此,将2015年的拍卖市场数据与以往数据进行比对,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自2011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的、持续性萎缩的速度正在逐渐减缓。这一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首先,受到现阶段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状态的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持续性调整状态逐步进入“深水区”。其次,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态”同步,市场结构的消涨还在进行中。
艺术品市场信心不足
艺术品市场属于信心市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运营的信心指数的高低,不仅是反映市场发展状况的风向标,也是决定市场发育状态、影响发展走向的最重要内容。由于避险情绪浓厚,投资者出手变得谨慎。最突出的就是进入市场的资本规模持续下降。面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的不景气状态,除极少数实力强的卖家掐尖以避险外,更多的艺术品市场投资者仍持谨慎态度,这也直接导致投资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及路径受限、受阻,进而影响到市场整体发展的信心。随着市场转型在持续,市场的交易量持续下滑,价值发现平台在重塑。当前,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一边倒的情况十分严重,一边是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认可度高的艺术精品不多见并备受追捧,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另外的一般性拍品、当代艺术拍品市场的表现乏善可陈。
市场偏好多元化明显
自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以来,市场参与者重视艺术品本体价值及其文化内涵的发展取向愈发明显,这种取向在2015年的秋拍市场中表现尤为突出。其一,是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对近现代名家精品的追捧,每隔一段时间就造就出的“天价”能够反映市场对作品文化价值的看重。甚至于秋拍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顶级作品抢手,一般作品无人问津,两极分化加剧。其二,是市场偏好在艺术品种类方面所体现出的多元化取向。2015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表明,以往所表现出的“核心拍品主要集中于书画板块”的现象正在发生改变。在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同板块、不同门类都有热点。既有书画等传统艺术板块的热点,又有油画、雕塑等当代艺术板块的热点,既有工艺艺术品的热点,也有古玩杂项、碑帖、古籍善本等的热点。在这些微妙的变化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艺术品市场价值偏好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艺术品收藏投资群体趋年轻化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有买家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进入新的调整期之后,买家群体年轻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拍卖市场,京城、上海、广州等地的中青年富豪成为拍卖市场的强势买家群体。这是市场的参与人群进行更替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陈出新的大势所趋。在市场人群的“换血”过程中,不乏子承父业者。当然,更多的情况属于年轻一代财富群体的“慕名”加入。而多元收藏途径的拓展、新型收藏方式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认识艺术品市场,从而能够更容易进入这类群体中。其中,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具有平台更广、参与更便捷、功能更完善等优势,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吸引着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加入进来。除了新型的方式之外,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艺术样式也是吸引年轻群体参与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收藏家正在有意识地集聚成群体,并积极地通过媒体平台有计划、成规模地开展一些包括论坛等在内的宣传活动,开始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于无形中确立了自身的位置。
艺术品拍卖市场分化严重
拍卖资源不断向经济中心地域和影响力大的品牌拍卖公司聚拢,从全国范围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最优质的拍卖资源主要聚集到北京、上海等城市,主要的拍卖亮点也都集中在这类经济中心型城市的几家在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拍卖行,如地处北京的嘉德拍卖、保利拍卖等。拍卖公司向外拓展,使得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拍卖公司,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纷纷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积极地将触角拓展至地方性拍卖资源丰富的城市。而艺术品拍卖资源的“聚合”与“扩散”的发展趋向,更多地反映出了中国拍卖市场的严重分化状态。
跨界融合对艺市冲击严重
新业态主要指的是“平台+互联网”的机制模式在市场领域的广泛应用、艺术电商发展迅速。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市场交易与拍卖占据了十分可观的份额。与传统的交易拍卖相比较而言,网上交易拍卖的作品除鉴赏过程受一定局限性外,它具有着传统拍卖行所不具备的发展优势:竞拍成本相对较少、交易途径更便捷、藏家之间的交流更充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互联网拍卖网站的拍卖资源都是互通的,这无疑能培育出更大的平台。同时,国际化竞争加剧是拍卖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的另一重要源头。很多重要藏家在中国本土拍卖市场不能满足竞购需求的条件下,往往会选择将视野延展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典型性的是收藏大亨刘益谦的几次重要竞拍,从《功甫帖》到“鸡缸杯”,从“亿元唐卡”到名作《侧卧的裸女》,刘益谦的每次出手都刺激着世界拍卖领域的神经,而同样备受刺激与挑战的还有中国本土拍卖市场的经营业绩。
拍卖预期与市场实际不合拍
新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预期存在价格预期“绑架”市场实际预期的情况。在2011年秋拍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就不断下滑进入新的一轮调整期。但从2012年秋拍开始,就有机构不断散发市场行情提升的信号,即进一步提升市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大量的投资拍卖机构对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预期同市场实际流通价值增长幅度出现较大偏差。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的购买力和购买信心的恢复也与一些投资机构对市场的价格预期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没有形成预期的正效应,一些前期被过度炒作的艺术家或艺术品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价格真空区。这种制造市场泡沫式的市场预期,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市场趋势,并通过二级市场的“春、秋拍效应”逐渐向一级市场扩散蔓延,反而导致相反的结果,使得其后有意愿进场的大量资金选择了保守观望的避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