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局事帖》5月15日在北京专场拍卖中,以1.8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佣金成交价为2.07亿元
天津美术网讯 本周日举行的中国嘉德北京春拍的大观夜场拍卖上,有人以2.07亿元的成交价买下了曾巩的《局事帖》,成为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的轰动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此帖全文共124字,平均每字价值167万元。因此我们会追问:其如此昂贵的成交价有没有根据?换句话说,这件艺术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价值判断?
市场价值研究仍是学术空白
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直接起作用的就是其市场价值。当艺术品成为市场交易的标的,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有着特殊的市场价值,需要买家通过评估甚至挖掘,去实现其市场价值。不过我要遗憾地告诉大家,对艺术品市场的相关研究在中国还是一门新的学科,而关于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在学术研究领域目前还是空白。
说起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人们往往将其混同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其实,这四个概念所涉及的都是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侧面,而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有不同的深度:
首先,对艺术品而言,其艺术价值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价值判断,人们通过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历史最久。尽管如此,对于具体的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判断却是见仁见智的,其中比较学术的做法就是强调艺术作品的美术史地位。比如对《局事帖》就有专家强调,曾巩与宋代书法大家欧阳修之间在书法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
至于艺术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西方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界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文化批判热后才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在中国,虽然文化批判也很时髦,但扎实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于《局事帖》,这种价值可以一言以蔽之——文物价值。比如其作为文人书札,是一种文体与修辞,涉及其文学性;其所记述的具体内容,又可以作为研究宋史的史料;而作为物质实体,专家还特别注意到其所用的纸。在宋代纸是稀缺资源,对往来公文与书札,人们会用其背面来印制图书。专家考证,这张写有《局事帖》的纸在南宋时期就曾经印过三国刻本。
曾巩,《局事帖》,镜心 水墨纸本,29 39.5 cm
至于艺术品的收藏价值,是1990年代中国艺术市场兴起后被用得最多也最滥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有两种错误的用法:一种是混同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还有一种是混同于其市场价值。其实艺术品能成为收藏品,艺术价值是其收藏价值的基础,而文物价值则为其收藏价值加码。不过,收藏价值却并非市场价值,而是从收藏角度看其所特有的价值,比如艺术品的珍稀度,专家就强调这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曾巩书法作品,因此有“海外孤本”一说。此外,这件作品的收藏脉络可谓传承有序,1990年代来更由比利时著名藏家尤伦斯夫妇经手。有趣的是收藏价值还在不断加码,因为随着今天电影大亨王中军的介入,其收藏故事还将不断生发。
关键看市场机会
再回头看市场价值,对艺术品价格的高低而言,那是最直接的因素。不过,也许正因为其最直接,因此要对其作出判断,也是最变动不居、最复杂、最困难的。具体分析,其原因有三:
首先,艺术品的市场价值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而这种供求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市场价值也是波动的;一旦市场供不应求了,艺术品价值就看涨,反过来什么时候供过于求了,艺术品价值就看跌。
其次,这种价格波动使艺术品有了价差,也就给行家提供机会来通过市场运作获利。因此,艺术品成为炒作的筹码、投资的工具或者是财务组合中的资产。如2009年秋拍《局事帖》引爆“亿元行情”后,中国艺术市场一下子卷起了金融化热潮,涌现许多艺术基金,之后还出现了将艺术品证券化上市的所谓文交所。
曾巩,《局事帖》(局部)
第三,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可以发挥爆发性的威力,创造财富神话。就如《局事帖》,作为尤伦斯夫妇的藏品与包括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在内的一批藏品在寻找拍卖平台,结果以1000万美金的预付款委托给北京保利,安排在2000年春秋两季大拍亮相,结果阴差阳错,正好赶上2009年秋拍艺术市场需要一个新的突破,而古代书画这个小众板块却成为众多大买家关注的焦点,以致让《局事帖》以超过1.08亿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率先破亿成交的拍品。结果北京保利这批藏品拍出了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总额。因此可以说,这件《局事帖》是“亿元时代”的敲门砖。
当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更多的是一种体现“财富效应”的传说与神话。就拿《局事帖》而言,虽然时隔7年身价涨了近1亿元,但资深艺术顾问石建邦曾对此作过测算:即使假设拍卖公司不收取卖家一分钱佣金,落槌价1.8亿减去当年购入成本1.0864亿元,在扣去3%的税率,实得为6596万元。平摊下来,其7年投资期的年化收益率仅为6.07%,只略高于银行理财产品4.2%上下的年收益。他还预测,这件作品如果明年要卖出,即使货主一分钱也不挣,新买家也必须拿出2.454亿元;如果也打算七八年后付拍,那么必须拍到5个亿才能保本。
展现市场新动向
在艺术市场,流行着一种说法,只要是真正的好作品,就一定会有好价格;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永远的天价”。比如说这件《局事帖》,不要说2009年与这一次,就是最早1996年纽约的第一次现身拍场,就拍出了50.85万美元(合人民币451.91万元)的天价。此后其每一次现身市场,都会冲击当时艺术市场的拍卖纪录。
然而,笔者发现,天价也会时高时低,这跟市场的走势,大家对大势的判断有关。比如在那个“亿元时代”,许多业内的行家都对艺术市场的大势曾经作了错误的判断:在2010年初的艺术市场高峰论坛上,许多拍卖行老总预言中国艺术品拍卖将冲击10亿元(或者1亿美元)纪录。如今,除非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恐怕没几个人再会作出同样的判断。
王中军
当然,艺术市场还是在进步,但不是通过一件艺术品的单价的高低。艺术品价格所体现的市场价值,更多体现为财富再分配的筹码,一种富豪的“地位财”。对将《局事帖》收入囊中的买家电影大亨王中军而言,他从爱画,收藏艾轩、陈逸飞以及写实画派起步,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梵高与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再到这次收购宋元书画,意味着艺术市场的一种新动向。而对其前一个买家,自称两度与《局事帖》“失之交臂”的刘益谦而言,看重的也早已经不是一件藏品,而是一个收藏体系;不是一个收藏,而是一个私人美术馆,乃至一个美术馆的连锁网络。在这里,艺术品已经变身为一种文化资本,其市场价值该如何评估,不要说对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市场研究者,即使对成熟的西方艺术市场专家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战。(作者 邱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