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据媒体报道,5月20日,位于北京东三环黄金地段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管理方张贴告示,要求商户续签租赁合同,但由于部分摊主不满相关公司提供的租赁合同内容,5月30日上午,旧货市场的一些摊主和管理方发生矛盾。目前,风波似已平息。
“广大商户您好,一区大多数商户合同已签订,请个别还未签约的商户尽快签约,若您有任何法律、政策问题请前往市场设置的咨询服务处进行咨询,我们将全力维护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请您正常经营。”6月2日,当记者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走访时,一区的广播循环播放着以上内容,大多数摊主也已重新开张,消费者依旧络绎不绝,风波似已平息,市场秩序重回正轨。
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之一,潘家园旧货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北京特色文化的载体。此次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而且双方经过协商,也最终达成了谅解。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宏观大背景下来看,古老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该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功能定位?在此过程中,又该如何平衡相关各方的利益?虽然风波止息,但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答案。
兴起:成于民间,长于规范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大棚摊位共有四个区,每区26排,每排23个摊位,最初兴建于1999年。从历史沿革来看,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处在民间自发与政府规范之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涌现了一批民间自发形成的地摊式的古玩市场,如荷花市场、月坛市场等,潘家园地区的华威路两侧同时期也自发出现了地摊式经营的商户,而且规模不断增大。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自发形成的地摊脏乱差,且存在制假售假等问题,市场所在地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对潘家园地区进行了规划与管理,古玩商户被引导进入华威路东侧开阔的空地中。1995年修建了围墙和简易的水泥货摊,1999年重新规划了252间仿古建筑、4个大棚、l个收藏展览大厅,奠定了旧货市场如今的大致规模。时至今日,潘家园市场已有地摊4000余户,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珠宝玉石、仿古家具、文房四宝、旧书刊等,已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也是北京特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
困境:利益纠葛的“罗生门”
当自发式的发展与引导规范不同步时,特别是在北京的城市功能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中,潘家园旧货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部分摊主私下将摊位转租给其他经营者,使得租摊者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有摆摊意愿的摊主需要付出超出实际摊位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而高出来的费用最终又转嫁到了消费者的身上。与此同时,为了收回经营成本,个别摊主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引致此次风波的原因有一部分正在于此。
出于解决现存的市场经营与管理问题的动机,潘家园市场管理方更新了合同中部分内容。其中,合同条款规定“将地摊全部或部分转租、转让、转借给第三人,或变相转租、转让、转借的,旧货市场方面有权解除合同。未经旧货市场同意,连续三日未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方面也有权解除合同。”正是这些合同内容引发了摊主们的不满。
但貌似有理有据的规范管理手段,在摊主们看来也并非铁板一块。市场一区的一位女摊主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潘家园市场已经经营了近20年,大家均以缴纳管理费的形式使用摊位。随着2003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改造,摊主们也缴纳了建设费、押金等,大家默认这是一种投资。经营过程中确实有人将摊位高价转让,但也是在市场管理方见证下进行的。
实际上,在我国,大部分旧货市场的发展模式与潘家园旧货市场有相似之处。它们由民间自发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再由政府对市场经营秩序做出规定,进行管理,引导其良性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正如此次风波所显示的,也存在一些隐患,即在自发形成交易市场的阶段,摊主们根据实践经验默认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政府部门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市场秩序,又会不断更新管理内容与方式。这两种规则一个得到了摊主的默许,一个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出发,对市场进行管理,各有其合理性。当其同步协调时,自然各方利益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达致平衡。但当两种规则产生矛盾时,市场就有可能陷入管理困境,且产生利益纠葛的“罗生门”。
未来:必须适应城市新功能定位
除了市场在规范发展方面面临的种种问题之外,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也是类似潘家园这样的旧货市场出现“扰动”的一个原因。此次事件中,除了市场管理方与摊主们在合同内容方面存在分歧之外,另一个引发矛盾的导火索是社会上流传的“潘家园市场搬迁到张家口”的消息。
对此,市场管理方在6月3日发表声明称,这些信息是对相关事实的误读。潘家园市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潘家园不会搬离北京,但不排除未来会在外地开设潘家园分号的可能。”而这一消息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区内其他企业,对天津武清和河北承德、保定、张家口等地市场资源进行了考察。事实上,这一考察的目的除了要向外拓展潘家园品牌之外,也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配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政策的落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潘家园市场搬迁张家口”的消息虽然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未来潘家园旧货市场将如何发展的思考与担忧。因为北京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为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开始着手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而被划为优先疏解的四类“非首都功能”中包括以物流基地、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也就是说,潘家园旧货市场未来将何去何从,除了市场本身的管理问题之外,还面临着适应城市新功能定位的挑战。
当然,无论是引导规范还是适应定位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之外,充分考虑转移或者新落户商户的利益,对他们予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疏解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