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日前,文化部发布了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3月15日起施行。新办法规定真伪鉴定由原来的买家负全责变为卖家负全责,并规定所售卖的艺术品5年内可溯源追责。这一办法的实施,让保证艺术品的真实性,成了卖家的法律责任。
艺术品交易,保真是关键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书画艺术品的鉴定,靠老一辈鉴赏专家“过手”“掌眼”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根据笔墨、风格、章法、结构、造型、印章、题跋、纸质等进行辨识,存在眼宽、眼严、走眼、毁画等现象。因为没有客观标准,鉴赏专家经常难以准确判定。更有甚者,有些专家出于利益原因,故意做出错误判定。
另一方面,书画艺术品造假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微喷、高仿、画家传感机械手等,都在挑战专家的眼力和经验,更不用说一般的投资者或消费者。这成了制约书画艺术品交易的最大障碍。
因而,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书画艺术品防伪鉴定技术,即“保真”方法,成了决定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纸纹保真,先进技术保障
目前,艺术市场常采用卖家提供的传统保真方法:收藏证书、鉴定证书、与作品合影或录像、发票、保真合同书等等,这些保真方法,都是采用第三方物证,因而存在容易仿冒、假造的风险,并不能很好地证明书画本身的真伪。
另外还有在作品中印刷二维码、植入RFID、头发丝等方法,虽然能较好地保真,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存在一定复杂度,而且被伪造的几率也较高。
目前被公认最先进的应该是“纸纹”保真技术。所谓“纸纹” ,就是纸张的纤维纹理,由每根纤维的物理特性、制作工艺中的随机性例如搅拌,和填料的随机分布性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无法人为控制,因而是完全随机的,每一片纸张的“纸纹”不仅独一无二,也完全无法复制。除此之外,相比于人类的“指纹” ,纸张的“纸纹”具有更好的不变性和稳定性。
通过艺术家本人、权威名家的统一鉴定,确定作品为真迹后,运用“纸纹”采集技术,将作品的某些部位进行数字化采集存档、建立数据库,在作品流通过程中,作品的持有人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资料对比确定自己所持有作品是否为真迹。这一技术,可有效避免各类高仿品、赝品的流通,保证市场中作品的真实性。
现在国内,已经应用纸纹保真技术的有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中国版权协会等一些专业机构。可以说,纸纹技术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书画艺术品流通中的保真难题。
但是,我们发现,作品保真手段的革新与应用并没有引发艺术品流通的大发展,这不禁让人思考:艺术品做到保真就够了吗?还有什么环节在制约交易达成?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保真”还不够,更要“确值”
商品经济制度注重公平交易,其核心是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以及交易标的物的货真价实。因而当艺术品作为商品时,“确权”“确真”和“确值”是达成交易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保证这三个环节公正有效,才能为后面一系列市场行为提供保障,让艺术品市场由混乱走向有序。
商品交易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艺术品作为商品时,“保真”只确定了作品的真实性,但不能确定其价值,还需要进行确值操作。“确值”能让艺术品的价值公开透明,形成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去除交易壁垒,推动交易的达成。
艺术品的确值有两种基本方法:采集真实交易数据、量化评估价格。
值得指出的是,交易数据的采集来源需要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比如成规模的电商网站。考虑目前业态现状,拍卖的价格数据,对于一线名家的作品相对准确,但中低端作品包含过多人为因素,不能作为准确的数据来源。
评估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全面、公正判定艺术品价值的先进方法,尽量做到科学、公正、量化,让买卖双方均能认可。时下有些艺术家或代理机构自己确定作品价格,缺乏客观公正的依据,不是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不是真正的确值过程,往往会阻碍交易的进行。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有个“最后一公里”困局,是说从主干网络到终端用户的桌面,网络架设的困难更大,但又很关键,因为如果不能解决,就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这就是我们常说起的“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在艺术品交易中,需要打通的最后短板正是“确值” 。而目前的艺术品价格评估体系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没有足够好的估价系统、没有足够有公信力的机构来完成作品价格的确定,这无疑是当前艺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保真”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价格评估机制完成艺术品“确值” ,解决艺术品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基础问题,方能促进艺术品流通的大发展。(作者 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