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文化自信,是中国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自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成为新的关键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繁荣,才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文化保障——这既是历史经验,又是当下现实,更是未来出路。
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超乎以往,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必然伴随文化的复兴和崛起。纵观新中国的历史,已经一步步完成了国家独立、经济建设、影响世界,完成了从独立自强到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大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和全人类贡献中国文化的价值,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的诉求。
文化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方面这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使然,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正如当年市场经济开启新时代一样,这是历史的趋势和必然。换言之,文化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经济形态的升级。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美国文化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那么中国的天然优势则在于数千年未中断的文化传统;这与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比较,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实际上美国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短板,所以战后加紧树立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甚至不惜借用欧洲的古老历史资源为自己所用。今天,中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如果中国在当下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发挥出文化经济的先天优势,必然极大促进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力,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必将空前强化。
然而,文化自信不能流于空谈,它需要在文化经济产业链中确认、强化。文化经济是一种经济新形态,它需要落地、需要产生社会效益。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向全社会传达了一个共识:文化复兴要落地,所以要振兴文化产业;文化自信要落实,则需要在市场中体现。
文化自信体现在文化消费、文化投资上。从历史来看,文化的强盛,实际上意味着全世界对这种文化的消费和投资,消费和投资本身就意味着“认同”。所以,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汉唐,催生了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带;中国文化的传输,正是通过瓷器、丝绸、茶叶等具体的产品输出而得以实现;即使是当今的美国,也是通过全球对其电影、体育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实现价值观输出。
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资源体系里,艺术品是一个重中之重。中国的艺术品自古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东方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西方艺术史上许多诸如毕加索等艺术大师都曾坦言自己深受中国文化启发,中国的艺术品对于本国民众和西方民众都具有天然的、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中国艺术市场兴起短暂的时间,已经让中国跻身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就国内来看,艺术品消费和投资一直有着强大的、从未间断的群众基础,将中国艺术品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以文化消费和投资助力民众对本国文化自信和认同,是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的可行之举,势在必行。
时代需要创新的、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机制。中国旧有的艺术品市场模式虽然群众基础深厚,但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文化经济”的新要求下,亟需进行一场创新变革的洗礼,以对接互联网、金融、全球化经济等新的文明成果,实现中国艺术市场的大众化、全球化,让全世界来欣赏和消费中国的艺术品,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输出的齐头并进。
旧有艺术市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权不清晰、定价不科学、真伪难分辨、信息不对称等一些规范性问题上。关于艺术品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这就是大众俗称的“门槛高、水太深”。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大众的参与,艺术市场带来的社会效益就难以呈现。其实这些旧有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2016年1月18日,文化部公布了修订后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首次在法规层面上规范了产权、真伪、信息披露等核心问题,堪称当务举措,为艺术产业的规范化打下坚实基础。由此也可见,规范化的艺术市场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趋势。
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从“倡导时代”进入到“实践时代”,文化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的复兴和传扬,也因此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党和政府已经在政策层面上对行业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鼓励,接下来需要行业以创新可行的模式响应政府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以文化振兴的产业情怀、以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以务实可行的实干态度参与到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中,以产业力量促进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