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如今的世界被网络大潮包裹着,人们在电商的洪荒之力下逐流而进,“双十一”刚过,“双十二”又要开始剁手。电商如此火热,而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却始终没有太大起色。近日,一直在京城地铁、公交灯箱等处宣传的某艺术品网络交易平台,看起来发力不小,但如今这个假亦真、真亦假的现实环境,书画市场不景气,电商模式能给书画界以及普通人带来什么,始终让人难以乐观。
渠道便利自然是好,但真假才是艺术市场最关心的话题。此前苏富比在拍卖中以850万英镑成交一幅号称是Frans Hals所绘的肖像画,在各种质疑的压力下不得不召回;最近又有媒体报道说达维奇美术馆海淘一幅中国行画替换馆内某幅真品,以挑战参观者的眼力——美术馆竟然也用真假做游戏,够任性。
有人说艺术品的“后真相”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近日,一位名为乔纳森·琼斯的作者发表了一篇题为《这些梵高的素描怎么看都不像真的,但谁在意呢?》的文章,引起读者许多思考。文章大意是梵高博物馆发表严肃声明,证明已经出版的《文森特·梵高:失落的阿尔素描本》并非梵高所作。但更戏剧化的是这充满质疑的《素描本》却是德高望重的纽约出版商艾布拉姆斯(Abrams)推出的,且梵高的研究者和策展人罗纳德·皮克万斯为该书撰写了激情洋溢的序言,甚至还有多伦多大学的梵高专家博戈米拉·威尔士-奥恰洛夫撰写的正文,陈述她在普罗旺斯旅行的过程中看到了这批素描,并认出它们是梵高真迹的全过程。如此华丽丽的阵容,让人如何不联想,即使梵高博物馆陈述为真,这些受人尊敬的研究专家是否又愿意承认自己被人愚弄了呢?更现实的是,这些已经进入文化艺术系统的梵高“伪作素描”,梵高博物馆即便完全正确,也没有权利处置,只能听之任之。
在中国的绘画历史中,仿作、赝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以讹传成真的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像赞》墨迹,上面有那么多“大佬”的印信、签名、题跋,这里面多少是真的眼拙,又有多少是人情关系?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息,假的《画像赞》成了一本“大佬”真迹的集中展示地,反而有它不可复制的意义。
其实,无论真假,很多时候与媒介和宣传的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媒体宣传方式日趋多样化,《功甫贴》事件便是各自掌握话语权,真相难辨的典型案例。最近,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正式上映,比起往常的捧演员、捧主题曲等老旧套路,此次冯小刚却在电影一开篇强力推出一位画家的作品。冯导御用的神秘画家是谁?什么风格?什么背景?什么来头?一时引起许多关注。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和电影导演合作,对这位名叫魏东的画家来说也是第一次,可以说套餐搭配成功,两者之间谁借了谁的名,谁沾了谁的光,已经不重要了。
然而,不是所有的宣传推介都有积极作用。“基弗来了”事件让艺术圈热闹了一番,面对法理、学理、情理人们各执一词。不知多少人去看了展览,多少人看懂了基弗,多少人看清了真相。真看清了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