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近日,一篇声称某著名作家的书法作品“市场崩盘”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说的现象看得人瞠目结舌:几年前这位作家的一幅书法作品曾在市场上狂飚到近百万元;几天前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这位作家的一幅书法作品仅以5000元成交。两相对比,这的确是一次断崖式暴跌。然而,“作家书法”值不值钱真的值得关心吗?名人书法,当“名人效应”的光环褪去,最值得珍视的又是什么?
千百年前,名人书法即已存在,这还真不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催生的专属产品。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里的“名人”通常指的是文学、美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士,是学问家,而并非什么影视明星、企业大腕。中国古代所谓的“书法家”多是“兼职”,他们首先是文人或政要,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也不例外,他曾官至右将军,宋代“四大书法家”中的苏轼、黄庭坚,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文学家。唐宋以来,书法艺术更强调其背后的“文”。中国近现代期间,不少画家如吴湖帆、张大千本身也是书法家,而像鲁迅、郭沫若等作家也都有独树一帜的书风。
名人书法,书法艺术本身的价值是一方面,书法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另一方面,甚至于,字里行间浸润的人格、修养、性情都耐人咀嚼。这样的字或许不是书法艺术史上标准意义的范本,然而“字如其人”的随心、随性书写,反而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且看———康有为的书法从碑刻中汲取营养,雄强遒劲;齐白石的书法把拙气、稚气与霸气结合得恰到好处;老舍的书法线条凝练厚实,柔中带刚……诚如已故作家张贤亮的这段精彩语录:“书法家的正确定义不仅是掌握了书法这门技艺的人,更是能将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的人。这考验的不仅是书写者的文化底蕴,更考验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否则那些作品只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却没有体温的物件,就像橱窗中穿着华丽的模特儿,不是血肉之躯,不能给人以亲切感。”
可惜,随着近年来艺术市场失去理性,名人书法渐渐变了味儿。似乎挥毫泼墨的人名头有多响,光环有多耀眼,其作品价格就能飙多高。更有人将这样的作品当成作秀甚至敛财的工具。
别忘了,“书法”又称“书道”,这“道”字包含着一种平和的精神。它是颇能反映心境的,用劲速的笔势酣畅抒怀,或是以迟留的笔势怡情悦心。只有沉下心来内外兼修的书法,最终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别让所谓的光环抢了文化的风头。至于写的字能卖几个钱,那是投资者关心的事情。价格背后有多少利益的炒作与圈钱游戏的升级,都应与书写者无关。(作者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