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去年中旬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曾传出易主消息,一度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而直到今天这一消息仍然没有尘埃落定。但UCCA首席执行官薛梅谈到:“我们在去年中旬一直到现在,重重困难之中圆满的完成了去年所有展览以及公共项目。”
今天在一长串空前壮观的赞助名单之后,UCCA在这一“例外状态”中依然保持着推动当代文化传播与发展理念的初心,并在中国与世界剧烈转变时期,肩负着向公众展示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面貌的责任。
作为UCCA十周年大型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展览于2017年3月19日至2017年7月9日呈现。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以及UCCA策展人郭希、杨紫、李佳桓、王文菲联合策划。
UCCA首席执行官薛梅致辞
新闻发布会现场
“例外”而不意外
展览的中文标题“例外状态”源于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在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论述中得到进一步延伸,指涉一种政治境况——其中,社会的既有法律与规章制度被骤然悬置,为某种临时状况所取代,并由此促成一种全新的现实。在当下,很多时候“例外状态”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地区动乱,气候变化,环境大气污染,难民事件,贫富差距等等。
在“例外状态”中我们从吃惊、愤怒再到心痛最后麻木。例外之后很多事物都成为了常态,是我们将世界同化了,还是世界把我们规训了?本次展览中23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分别将艺术实践置于切近的社会现实中进行审视。他们立足于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境况,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与行动的媒介,如何应对某种脆弱、动荡而变化莫测的世界局势,即持续酝酿、演变的“例外状态”。
UCCA馆长田霏宇致辞
UCCA馆长田霏宇也谈到:“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回到艺术去寻找一种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索艺术到底是如何跟当下发生的关系。我们通过把这些艺术家的思考放出来,可以提供一种用于思考的空间。”
23座独立临时“美术馆”
展览的空间设计由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他让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均获得一个独立的空间,个艺术家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视角呈现。李虎将这一空间设计理念称为“23个美术馆”。在相互区隔的同时,空间中又彼此形成某种呼应关系与清晰的节奏。
外国艺术家思考中国现实
谢蓝天 《大都会酒店1—15号》
谢蓝天(Lantian Xie)是一位来自迪拜的艺术家,致力于制造图像、物件、故事及情境。他的纸上彩色绘画作品系列《大都会酒店1—15号》再现了存在于不同时期,分布于纽约、迪拜、华盛顿特区、开罗、巴塞罗那、悉尼等城市的酒店。这些建筑的风格、造型各异,有些仍在运营,有些业已停业。这些铅笔画反映了“大都会”这一符号在全球范围以酒店为形式的蔓延,由此彰显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 《意外标本间》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融合雕塑、装置与生活环境以创造出某种奇特的生态,以营造其所谓“孤独地与某些异常事物相遇”的奇幻境遇。他擅长将实验室中的研究与实践技能运用至艺术虚构之中,在作品《意外标本间》中,他依据跨学科知识的搜集与研究的工作方法,搭建起一座具有纪念碑意味的标本间,以展示人类与非人类媒介演变历史的切片。折射出迥异的物件本质上是平等的,质疑了某种人类中心主义。
关于具体社会的事件的回应
李竞雄 《无题(绘画)》
李竞雄的作品探讨奢华的消费景观与“低俗”审美之间的共通性,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一份独特的、迷人的中国性焦虑”。他的绘画装置作品《无题(绘画)》架设在旧钢架,以及用水冲洗出纹路的软垫之上。作品勾画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场景——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灾刚刚结束。事实上,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于1980年代发生的甘肃省“白银”连环杀人案。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赋予暴力感以璀璨和明亮的观感特征,又似乎在朦胧地指涉大众媒体普遍渲染和传播的残酷情绪,以及读者、观众对这类事件有所需求的心理机制。
苗颖 《“亲特网+”的战略计划书》
观众从孔洞中观看
苗颖 《“亲特网+”的战略计划书》
苗颖尝试探讨因特网、局域网和智能手机等主流媒介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政治、美学和时代感知。她在墙上凿了很多洞,透过空洞看到的内部有一种窥探的快感。她受“世界互联网大会”所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启发,制作出一份捏造的山寨意识形态品牌——“亲特网+”的战略计划书,制定一系列的“目标”“策略”“品牌故事”,探讨新媒体营销与政治营销之间的共谋关系,反映出对现实中网络隐喻的某种态度。
梁半 《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
梁半以日常材料为媒介将历史、政治事件及个人生活经验进行诗意的转化。他的作品声音装置《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安置在一个长廊中,在黑暗的空间中走过,有无数的海浪声交织在一起。这些海浪声是艺术家邀请居住在欧洲的朋友录制的,这些海滩均为2015年以来的欧洲难民危机中人们所登陆的海岸,诸如希腊科斯岛海滩、意大利撒丁岛海滩等。曾经发生的难民事件已成往事,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浪已经抹除了战争和难民登岸的痕迹,但观众又仿佛能在其中与某种难以磨灭的情绪产生共鸣。抽离于历史事件的海浪声与此刻的现实相互碰撞,仿佛在撰写着一部关于大海的“小说”。
个人化的生活体验
王光旭 《无题》
王光旭 《隐力》
王光旭的创作在深层次上隐隐昭示着对“秩序”“控制”等关系的挖掘。《隐力》是艺术家持续创作的“磁铁”系列作品之一,其中,朝不同方向微微倾斜的磁铁细屑排列在一起,被一大块匿于墙体之中的铁板所吸附,像是受制于无形力量的牵引。另一组作品《无题》是位于空间两端、由细密竹签条掩盖着的“门”。观众可以从一边穿过竹签顺利进入房间,却无法穿回;另一边则只能出去而无法进入,一种潜藏的秩序由此被设定出来,我们往往被“规训”而不自知。
寥斐 《无限接近平坦》
寥斐 《一件地球雕塑》
寥斐的作品,持续关注认知系统的建构与运作问题,以及权力规训在空间规划中的呈现方式,通过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揭示看似合理的表象所隐含的悖谬之处。他的《一件地球雕塑》以两台分别呈现南、北半球的官方网络监测台风实时预警影像系统的计算机显示器为主体,实时呈现数据影像,时空被压缩为远程交互的碎片化数据,具体的地球景观被化约为名称、图标与符码。另一件作品《无限接近平坦》探讨理念中的“无限”概念。他将一块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割去,再投入水中,周而复始,直至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在此,“现实与潜能”“精确与混沌”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
马海蛟 《家庭分裂主义》中信件
马海蛟长期关注生活中的“日常性”部分,擅长融合纪实性的影像与虚构文本,从人物与场景中捕捉诗意的瞬间,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化影像语言。他的三频影像《家庭分裂主义》源于他偶然收集到的一封家庭信件,信件内容隐约反映出不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与困惑。从这封信出发,马海蛟试图再现信件所指涉的家庭状态,以“伪纪录”的方式塑造3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青年的服役士兵、患有眼疾的中年生意人与信仰基督教的老年知识分子。作品围绕“家庭性”的变迁乃至瓦解折射出中国当代社会中个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姚清妹 《皇室芭蕾1和皇室芭蕾2》
麻剑锋的作品
此外,UCCA的“例外馆”的公共空间陈列不同领域的读者所推荐的书目,形成阅读与交流的场域。在近四个月的展期内,在此将以以艺术、科技、政经、演出、文学、生活等主题为基本模块,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学者、专家等人士针对这些主题持续地策划一系列表演、讲座、对话、音乐、舞蹈等活动与事件。(图文/孟媛 部分图片UCCA提供)
UCCA的“例外馆”的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迷宫一样的展览空间
观众观看影像作品
观众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