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艺术品数字化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随着近期国际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将艺术品数字化提上日程的频繁举动,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随着数字化的普及,人们可以在线观赏更多的艺术品,全球博物馆是否正在筹措一场数字化的狂欢?博物馆又将步入怎样的未来?
开放资源:让人们更容易地亲近艺术
谷歌的“艺术计划”(Art Project)可以说是目前最知名的艺术品数字化项目。至今,通过和全球250余家艺术机构的合作,谷歌“艺术计划”已经能够提供45000余幅作品的高清图片,这些图片细节清晰。同时,用户甚至可以在谷歌文化学院(Google Culturalin Stitute)的虚拟博物馆中,观看到博物馆的内部实景,使实体博物馆成为线上的“虚拟博物馆”。
然而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数字化项目产生了,谷歌的“艺术计划”或将会失去“一家独大”的状况。今年2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了一项在当时引发热议的项目,名为“开放资源获取”(The Open Access)。这一项目公开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7.5万余件馆藏作品的高清图片,以供公众浏览、免费下载。公众获取资源的方式也十分简单,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点击“Collection”条目,即可选择下载该馆馆藏作品的清晰图片。此外,多数作品也已上传至维基百科,公众可以选择在维基百科下载。据报道,这一项目问世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网站点击量和用户停留时间激增。
此外,今年6月,一个由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和PHAROS艺术研究会(PHAROS art research consortium)共同组织的艺术品数字化的新项目宣布启动。项目计划将2500万件艺术品的图像和艺术史档案、数据整合为在线数据库,提供给大众免费使用。目前,这一项目汇集了来自全球的14个艺术机构、院校,其中包括英国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美国洛杉矶盖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一个最新的艺术品数据库即将为大众呈现。
几乎在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宣布,将公开70000张馆藏作品的电子版,供大众免费下载。
今年上半年,艺术品数字化的浪潮似乎席卷了全球,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制造了一场全球博物馆蓄势待发的“狂欢”。对于这种趋势,多数博物馆从业者是持着积极的态度的。比如,就此问题,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班贝格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佐尔格·乌尔里奇·格罗斯曼(Georg Ulrich Grossmann)认为,艺术品数字化影响着展示方式的改变,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一直以来,博物馆的关注点都在于如何更好地向观众呈现原作,从前,无论怎样改变展示方式,我们的展示都难以脱离展览现场。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像可以移至互联网,线上化与电子化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计算机看到原作,甚至,他们从中还能看到比在博物馆观看更清晰的原作的细节。”
但是,在方便欣赏之余,艺术品数字化仍有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版权问题。据报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向谷歌“艺术计划”提供的作品,都是19世纪的作品,对此,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首席联络官员金·米歇尔表示,这些作品是其收藏中少数不会涉及版权问题的。
线上展馆:一场说走就走的博物馆之旅
艺术品数字化和艺术史数据库,更多地倾向于“大范围”“免费”“共享”等概念,艺术欣赏的受众也或多或少因其扩大了范围。而博物馆对于其自身及其作品的数字化展示和宣传,也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设置了线上展馆,比如法国卢浮宫数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数字博物馆等。但实际上,虽然很多博物馆挂上了“线上博物馆”这块招牌,却未能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很多线上博物馆页面比较单一,甚至有些页面在浏览时会产生卡顿,也不如艺术品数字化产生的影响广泛。
所以,博物馆也开始借助更多的科技手段来进行展示和自我宣传。比如前不久,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SFMOMA)便推出了一项名为“Send Me SFMOMA”的短信服务项目。公众只需要编辑短信“Send me xxx”(xxx表示关键词,文字、色彩甚至表情符号都可以输入)到指定号码,便能够收到馆藏的相关主题的艺术品的图片与文字说明。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表示,希望能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增进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此外,近年网络中最流行的Emoji表情符号,不只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专利”,同时也被许多博物馆、画廊应用。2016年6月22日是社交网络上的“Emoji博物馆日”,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都加入了“#MusEmoji”的话题,比如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推特上以Emoji表情发文,类比他们即将建成的美术馆新馆;此外,美国洛杉矶的Cantor Fine Art画廊,将利希滕斯坦、草间弥生、安迪·沃霍尔等人的名作或头像做成了Emoji表情;在去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收藏了由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设计的176个首批Emoji表情,2016年博物馆还为这些表情举办了一个展览。
另外,VR技术的火爆,也影响了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比如,2015年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新公司”(NEW INC。)项目,项目汇集了许多艺术与科技前沿领域的创作者,其中也包括VR领域。此外,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还开启了VR导览,只需带上相关VR设备,观者便仿佛置身博物馆的大厅,开展一场虚拟现实的博物馆之旅。伦敦考陶德美术馆则与Woofbert VR公司开发了一个VR应用,观者带上设备进入这个应用,便能跟随讲解看展,这样的方式,就像是“升级版”的线上博物馆。
总之,艺术品数字化和科技介入博物馆的宣传与展示范式,无疑是大势所趋,虽然仍然有着种种局限与不成熟之处,但无疑也对审美教育、艺术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艺术品的观赏方式或许在不断改变,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即使再清晰的网络图片、再优质的VR体验,仍然无法替代观者在原作前的驻足观赏,因为那种真实的体验,包含着笔触、情感和历史本身带给观者的冲击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