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近几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稳定态势,企业规模达450余家,注册资本68.5亿元,从业人员6300多人,年成交额稳定在250亿-350亿元,实收拍品款在150亿-200亿元。
虽然当前的市场规模仅有2011年高峰时的一半,市场行情和关注热度也有较大的下降。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每一次的市场波动,其实也是一次市场的反省、净化和提升。近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明显由“拼规模”向“提质量”转变,更加注重企业的持续性和健康度。具体表现为以下七点:
运营标准化
运营标准化。2010年首部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实施,中拍协艺委会全面启动宣传、贯彻、培训工作。并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两次开展“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企业”认定工作,对企业执行行业标准情况进行检验。在此过程中,拍卖企业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拍卖流程、硬件设施,以及抗险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全国共有56家文物拍卖企业获得达标认证。
拍品质量化
拍品质量化。纵观近几年拍品均价,2011年达到高点,为15.03万元/件(套),此后骤然下降,2014年跌至9.62万元/件(套)。从2015年开始,拍品均价开始回升,到了10.11万元/件(套),2016年又回升到11.52万元/件(套),这正是由于各拍卖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控制拍品数量、提升拍品质量、促进拍卖成交的结果。
业务特色化
业务特色化。200多年的西方拍卖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专业化是拍卖企业,尤其是中小拍卖企业的生存之道。近年来我国拍卖行业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特色的企业或专场,如古籍碑帖、邮品钱币、国石篆刻、信札手稿、影像、珠宝、玉雕、乐器、葡萄酒、奢侈品等,这些企业能在一个门类上求专、求真、求实、求远,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较高的学术基准,能够走得长远。
财务健康化
财务健康化。2011年中拍协发布了第一期《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该年报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科学、周密且具有健康导向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体系”。经过连续七年的发布,拍卖企业一味追求规模的现象大有转变,大家更加注重企业的财务健康,比如成交率、结算率、佣金率、利润率、人均创利等。2016年,中拍协艺委会还设立了“青花奖”,对每年度在相关数据指标上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颁奖。
模式创新化
模式创新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各拍卖企业通过方式创新、业务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有的拍卖企业借助网络开展网上拍卖活动,有的拍卖企业通过资源引入创新业务板块,有的拍卖企业通过大数据运用达到精准营销,有的拍卖企业通过制定瑕疵负责条款增强信任度,有的拍卖企业通过对古典文化的新诠释来提升企业品牌等,这些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是具有引领性。
竞争国际化
竞争国际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拍卖行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趋势愈加明显,这些竞争包括环境竞争(政策环境、商业环境)、生态竞争(企业生态和行业生态)、资源竞争、专业竞争、人才竞争、品牌竞争等。近年来,政府部门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给予了拍卖行业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前景(比如相关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取消文物拍卖资质等级、取消网络拍卖资质审批、下调关税、确立象牙文物拍卖的合法性、取消拍卖活动工商备案等);拍卖行业组织不断加强引导,构建市场诚信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打造行业生态链;拍卖企业在全球化潮流中不断掌握国际先进理念,布局全球征集渠道、开设西方艺术门类,尝试跨境业务拓展,这些都是拍卖市场各方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进步。
产业体系化
产业体系化。随着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壮大,先后产生或吸引相关服务性产业的加入,比如资讯、印刷、会展、在线、数据、金融、保险、鉴定、数据、教育等,这些产业组成了拍卖产业链,并将逐渐形成“拍卖产业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相关产业将围绕拍卖不断地进行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绿色、平衡、共赢的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