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3500万美元,一件德•库宁(Williem de Kooning)1975年的抽象画作,露面不足两小时即迅速售出——这是不久前结束的香港艺术周,在我每天步行超过十公里、奔袭穿梭于不同展览间,所听到或见到的数个市场神话之一。
3月27日,“香港巴塞尔”(Art Basel HK)贵宾预展当天,《无题XII》(Untitled XII)刷新了地区展史的最高单品纪录。尽管代理该作品的莱维格瑞画廊(Lévy Gorvy),在此后声称3500万美元只是提供给藏家的报价,而非实际交割价格,但毋庸置疑的是,香港2018年度的首轮艺术周——始于前一晚揭幕的另一大型展会“艺术中环”(Art Central)——已彻底引燃亚洲当代艺术市场。
相比同期云集“香港巴塞尔”的一众国际老牌画廊——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代理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等数十位一线艺术家的高古轩画廊(Gagosian);1993年创建、本届主打杰夫•昆斯(Jeff Koons)大型雕塑并邀艺术家亲自站台的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带来已故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娅遗作《细胞》(Cell, Louise Bourgeois)、拥有26年运营史的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等——成立短短几年的莱维格瑞可谓新贵,此番先声夺人的筹码,是两位鼎鼎大名的合伙人:全球顶级艺术经纪人多米妮克•莱维(Dominique Lévy)和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部前主席兼国际主管布莱特•格瑞(Brett Gorvy),后者于2016年底离开了供职23年的拍卖行,双方在纽约强强联手。
与佳士得齐名的另一拍卖巨头,苏富比香港在艺术周期间恰逢春拍预展,也适时地推出私洽单元,从伦敦、纽约运抵的多件西方艺术大师杰作,既有莫奈、毕加索、培根等常见经典面孔,也有时下大热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德•库宁等在内多位战后艺术家代表。
基于巴塞尔艺术展的全球影响力,纷至沓来的各国收藏家数以万计。搭顺风车办平行展的艺术机构,除了拍卖行,还包括在港设有分支的部分参展国际画廊,比如白立方(White Cube)就在同期推出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个展;而卓纳和豪瑟沃斯,则在艺术周伊始举办了香港新空间的揭牌展,巧合的是,两家落址中环皇后大道的同一栋楼。
这座命名为H Queen's 的商厦,属于港岛典型的临街楼宇——楼体高窄却五脏俱全,可同时满足多类商务需求——艺术周期间,不止卓纳和豪瑟沃斯,选择驻扎在此举办平行展的品牌画廊多达八家。现场身体力行的体验步骤如下:先排队乘电梯直上17层,从方由美术(Galerie Ora-Ora)开始,再沿安全通道,步行楼梯向下,逐层探索挖掘,踱至5层的卓纳画廊时,也标志着这条别出心裁的观展路线走向尾声。单从艺术展的硬件要求而言,H Queen's难免受制于面积和层高两个关键维度,但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密集人流的秩序井然,叠置展览的从容维系,也从侧面印证香港地区建筑物业管理的高效率与科学性。
上述艺术机构中,已过“知命之年”的佩斯画廊(Pace)最具代表性。不仅在H Queen's举办了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个展,同时还在中环娱乐行的空间宣传美国八零后艺术家洛伊•霍洛韦尔(Loie Hollowell),再加上巴塞尔主展区和“策展角落”单元作品推介——数展并行有条不紊,其多线程运营能量和资本实力,亦可看作是2018年大举进军香港的国际一线画廊的集体缩影。
在摇摆不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下,32个国家参展,史无前例地汇集248家画廊,香港巴塞尔的辐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场内每日攀升的销售成绩,还是周边平行展井喷的人气,都极大提振了长期陷入低迷的亚洲当代艺术市场。
只不过,此轮行情产生背后,实质是以国际一线画廊为代表的资本,正向亚洲藏家强势输送西方当代艺术作品,即具备全球艺术市场共识的“硬通货”。以本届香港巴塞尔为例,虽新接纳14家亚洲及亚太地区画廊入场,并辟出“亚洲视野”单元呈现亚洲重要艺术家作品,但实际表现却未必尽如人意。
“这里的气氛冰火几重天。海外蓝筹画廊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甚一日,本土画廊也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退守边缘。”一位来自北京的画廊主,参观巴塞尔后在微信朋友圈不禁感慨道,“对于多数本土画廊,很难说参加巴塞尔会是一个愉快的经历,有时候,几乎是孤注一掷。下半年或者明年怎么过,都来不及想了。”另一位在台北、北京两地从事当代艺术顾问的资深经纪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从中折射的行业现实是,在一二级市场倒置的中国内地,绝大部分画廊仍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面对来势汹汹的境外资本,自是招架乏力。
当代话语权渐失的情形,不仅在一级市场发生,在拍卖行主导的二级市场,趋势同样明显。观察西方几家主流拍卖行,每年在纽约、伦敦、香港巡展的私洽单元,大多是耳熟能详的西方当代艺术大师硬通货,少量比例作品则结合当季市场流行度和全球藏家购买意愿做出轮换。遗憾的是,不论如何更替,都难觅中国当代艺术家影踪——曾依靠本土藏家在国际拍场上缔造出一系列价格奇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们十年前在亚洲当代艺术版块展现的“统治力”,随着市场泡沫的挤压,业已不复存在。而从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行最近两年的亚洲当代艺术夜场成交结果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然被日韩集体赶超,甚至在面对东南亚、南亚军团的挑战时,也无明显优势。
除了雄厚资本的境外艺术机构,巴塞尔展会长期合作伙伴瑞银集团(UBS),同样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作为全球最大体量的金融机构之一,资产高达9000亿美元的瑞银在私人财富管理领域业绩显赫,管理着超过2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与美银美林(America Merrill Lynch)、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同处第一阵营。尤其是艺术品财富管理,一直是瑞银重点开拓的新兴业务,旗下拥有专业的咨询团队和相对独立的艺术收藏部门,在其积极参与全球各项艺术展会活动的过程中,直接透过一级市场为客户购藏艺术作品,并建构起自身近三万件作品的庞大收藏体系。
在瑞银对巴塞尔长达20多年的艺术赞助生涯里,从瑞士巴塞尔,到美国迈阿密,再到中国香港,国际版图不断扩大,艺术策略也始终如一:优先选择顶级艺术资源合作,巩固西方美术价格体系,保障欧美收藏群体稳定性——站在财富管理的立场,追逐投资收益最大化,并做出成熟合理的金融决策。
在香港巴塞尔高举高打吸附顶端机构和收藏家的同时,与其相隔不远的艺术中环展会,则凭借社群互动、实验艺术和青年创作矩阵的鲜明特色,成为入门级收藏者和香港中产家庭的参观首选。
事实上,香港艺术周的两大展会之间,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艺术中环的前身是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2013年被巴塞尔艺术展收购并更名为香港巴塞尔;2015年,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原运营团队正式推出艺术中环,坐标位于中环的摩天轮下方,与巴塞尔所在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颇有打擂台的姿态。
如果只看表面数据,本届艺术中环似乎尚不具备与香港巴塞尔掰手腕的实力:102家参展画廊,规模不及巴塞尔一半,且以中小型机构为主;开幕夜门票500港元,还附赠一杯香槟,而巴塞尔开幕夜仅门票就售价950港元。此外,在主办方不对外公布的展位费一项,二者差距也在逐年拉大。通过问询多位画廊主获悉,艺术中环展金2017年标准是每平米670美元,今年微调为685美元;香港巴塞尔则直接从去年的每平米740美元,提至2018年的840美元,升幅明显。
然而,艺术中环与巴塞尔并存的核心价值,并非简单的数字量化,而在于其定位的差异化和功能的互补性。这其中,大华银行(UOB)的资本介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并使得艺术中环成为香港当代艺术拼图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华银行总部设于新加坡,分行遍布东南亚国家,资产规模超过千亿新加坡元。自2017年成为艺术中环首席合作伙伴开始,大华银行便针对香港当代艺术市场尚无全民普及型展会的缺口,量身定制新的艺术战略。以本届艺术中环工作坊为例,观众通过在展厅内亲身体验水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兴趣。此外,现场呈现的本土青年艺术社团在旧街商铺卷帘门涂鸦创作,讲述湾仔、上环、西营盘等地港岛小店故事的“城市闸志”计划,同样符合大华银行“在社区推广艺术欣赏”的定位。
交互性强、关注环境生态、借助前沿科技创作的装置和新媒体艺术,无疑是艺术中环热度最高的作品类型。如尼安•卡伦(Neon Caron)将AR技术巧妙植入丙烯作品,观众下载程序后,即可用手机镜头激活每件作品隐藏的动画特效,虚拟与现实的高度契合,甫一出场即引来新奇体验人潮,艺术家本尊则兴奋地举着iPad,在夹缝中现身说法。
持续一周的展期,刷新纪录的39000入场人次,不难看出艺术中环在香港受欢迎的程度,也宣告着国际金融资本对区域艺术市场多元化实践的又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