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前几日,笔者在某网站偶然点击,搜索到一则消息。这消息是说,中国书画报社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11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已经揭晓,本次推出了20位年度人物,注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目的是引领书画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拒绝恶俗,树立榜样,让中国的书画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这让笔者想到了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美术展览———全国美展。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从1949年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活动,是当代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一场精神盛宴,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是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一个专业平台。当今画坛不少画家就是因为有一次全国美展的获奖经历而一夜成名。然而,很多看过美展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没有印象太深刻、太有震撼力的作品。与我国当前活跃的艺术创作氛围和繁荣的艺术市场相比,全国美展越来越让人失望,仿佛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
说到全国美展的权威性,笔者认为这种权威性其实仅限于在遵循某种特定审美取向和特定规则下才成立。很多画家在创作中都会迎合这一特定规则。比如,前几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尺幅一般较大,所以好多人以为要想在全国美展中获奖,首先是作品越大越好。记得曾经有篇评论文章说,因为作品尺寸太小,画家刘野的《天使之家》(29×22厘米)在2011中国嘉德秋拍上流拍了。然而,与刘野的《天使之家》艺术水平差不多、尺寸稍大一些的《小拇指》(60×45.5厘米)就在北京艺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秋拍上成交了。对艺术家来说,画大画或许还存在这样的心理动机:在艺术圈里混,事业成功不仅表现在能把作品卖出去(这一点,很多画“菜画”的人也可以做到,甚至会做得更好),自己还要能被当做艺术家看待,获得社会认可和更高的声望。此时,创作巨幅绘画便成为确认能力、确立地位的一种途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被同时代人接受,还意味着他为后世提供了可以流传的艺术典范。在浩瀚的世界绘画史中,有很多巨幅作品堪称经典。如14世纪的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画满西斯廷教堂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这种画面的大,意味着神权的至高无上。1937年,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厅绘制了长7.77米的巨幅作品《格尔尼卡》,体现了他的掌控能力和整体驾驭能力。
但是,去过卢浮宫的人都知道,《蒙娜丽莎》这幅画很小,只有77×53厘米,而海牙毛利斯博物馆藏的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44.5×39厘米)比它还“迷你”,但谁能说这两幅画不能在艺史上留名呢?一方面,现在好多收藏家都希望自己收藏的是旷世杰作,希望自己的藏品能体现一个时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收藏家如果拥有这种潜质的作品就可以讲一个好故事,这也是艺术投资获利的重要条件。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有一句话:“艺术世界交易的是人心。”有时候,人们看到一位著名画家的一张A4大小的草图便会被吸引,但对汇集了好多位画家技艺的超级大画却没有感觉。五官之中,人的眼睛是最敏锐的,所以视觉艺术骗不了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凭画作表面的“大”或者“高级”就可以卖个好价钱,获得成功。
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要求“完美、完整、完善”,所有作品都是“成熟”的绘画作品,而且只能一人送一幅作品参评。参评者都想让自己的画承载更多的内容,因此画面“大而满”、“黑而全”就很正常了。再加上以往入选或获奖的作品也都是这副模样,久而久之,凡参加全国美展的人都会想到那几种模式。可以说,全国美展的大部分作品均是为参加展览而创作,并且是根据评委的口味“特制”的。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方楚雄教授在《谈艺术创作与投资市场》一文中提到,艺术作品的价值不是作者自己想有就有、想多少就多少的。事实上,艺术同市场一样,炒作、刻意为之都不是正道。作品真正的价值取决于画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艺术性,而知名度则是画家修养、技巧、风格、人品的综合体现。宣传、炒作对某些行业来说的确不可或缺,比如娱乐圈。近日,百度网发布2011年度搜索风云榜,在十大热搜女明星的榜单中,杨幂仅次于范冰冰,排名第二,甚至超过了“微博女王”姚晨。然而,当我们在搜索栏中敲入“杨幂”二字之后,数以万计的消息链接中,不少消息(如整容、耍大牌、被富家子弟追求等)后来都被当事人否认、澄清。大家知道,电视剧《宫2》热播之后,杨幂、冯绍峰蹿红的速度就跟火箭升天一样快,与他们走红相应的是各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消息。面对层出不穷的假新闻,杨幂多次在接受采访时加以澄清。无奈时,她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诉苦:“各位真的行行好吧!这样下去,我真的嫁不出去了,别闹啦!”冯绍峰也很无奈地说:“以后每拍一部戏,就曝光我有个女友,咋办?收了人家片酬,不能不让人家宣传、炒作啊!”
以前常听画画的老先生讲:“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画画。”其实要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我们需要做的事并不多,只需用一颗平和、踏实的心下工夫即可。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的王薛钢有篇文章《靠实力说话》写得很好。他说,秦始皇靠实力统一了中国,匈奴靠实力逼着汉政权走“和亲路线”。汉高祖刘邦挟灭西楚霸王之余威,迎击匈奴于白登山。汉军被困白登山七日,天寒地冻,将士指甲脱落,腹中饥肠辘辘。若非陈平献计和亲,刘邦恐怕就会被俘了。嗣后,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汉朝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国家钱粮充裕,人民丰衣足食,基本上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统率铁骑,横扫大漠,基本上清除了边患。东汉陈汤上演了一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剧。而后,政权虽然几经更迭,少数民族几次入主中原,但基本上都是靠实力说话。另外,我国当今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也靠的是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在我国,1980年以来的书画界情况颇为复杂。尤其是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所谓的“创新派”往往在创作中投机取巧。他们不读书、不思考、不努力画画,而是整日忙于炒作、忙于做表面文章、忙于沽名钓誉。
周友斌在《也谈“心正则笔正”》一文中写道:“明末清初,山西有个叫傅山的人,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他在诗、文、书、画、医等诸多方面皆有建树,而且造诣极深。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傅山的人品之高迈,可以想知。这是所谓的‘文不如人’。”
艺如其人也好,艺不如人也好,都是对当事人人品的一种肯定和褒扬。但是,如果说人不如艺,就不太好说了。
周友斌在文中还写道:“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秦桧是写书法的高手。只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宋体’字是由他创立的。由于秦桧的恶名,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明代著名的权臣严嵩其实是个文章圣手。他的诗词‘清丽婉约’,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书法也是一流高手,什刹海、景山公园、北海、故宫等地都有他的书法作品。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几个字就是他的手笔,但做人却要差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后人不耻于读,书法成就也渐为后人淡忘。这就是典型的‘人不如文’。”
古人说:“心正则笔正。”其实,“心正”跟“笔正”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人们更看重人品。艺品与人品相比,人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