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国画,学习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3-03-08 00:12
马道真
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和解决各种事物内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促成事物转化,使矛盾着的对立面得到统一。我们学习中国画,从哲学层面上讲,是在实践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把对立着的自然客观物象,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和老师的指导,进行切割和添加式的艺术加工,有序又和谐地统一在一张“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画面上,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们要学习对立统一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路,指导我们学习国画,这无疑是一条成功之道。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学家,已经观察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他们提出了朴实的哲学思想。我国起源于殷周的《周易》中就说到:“万物都是‘阴阳’即矛盾构成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们常用“阴阳”“正负”“两极”“八卦”等等理念,从哲学意义上加以概括。毛泽东在“两种宇宙观”中深刻地分析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8个字成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座右铭。“外师”与“中得”是否可理解为正确处理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师古”、“造化”,历来是因人因派别因时代不同而异。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回顾反思他们的这些认识和思想,都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借鉴、学习运用和发扬光大。不难看出,一幅经典的书画珍品,就是自然景观与哲学原理相统一的结晶。
对立统一的规律,古今中外许多画家,都有所领悟和运用,他们只是存在着“自觉”与“不自觉”之别,存在着“运用得好”与“运用得不好”之别,存在着“认同”与“不认同”之别,这些差异在任何时候都会客观存在。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自在”上升到“自为”,为量变到质变来一个飞跃,指导我们学习、分析、研究和鉴赏国画,使这一规律能动地联系实际,化为实践的指南。有人认为:“说易行难。”是的。知行合一是全才。然而,我们有许多人已经在不自觉中践行着这一规律绘画。我们从剖析展出的国画作品中,就可见一斑。从章法层面看:有开合、宾主、虚实、远近、疏密、大小、繁简、动静之变化;从技法笔墨层面看:有粗细、工写、浓淡、干湿、轻重、缓急,一波三折之变化;从具体绘画的物象层面看:山,有峰谷、有前后、有凹进凸出,起伏连绵,溪,从西流东,源头尽头,弯进弯出、时隐时现、跌宕起伏;一块石头,石分三面,有阴面阳面;一棵树,有四面出枝,长短不一,有老有嫩,空间大小各异。花鸟画,人物画也不例外。画两朵牡丹花,要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浓一淡,两只飞行的鸟,一前一后,姿势不同;画人物,13亿中国人,就有13亿张不同脸谱,不可能一样的面孔和统一的发型。凡是把同类型的物种画成一样,在绘画章法上是忌讳的。总之,大到天体宇宙,物质运动,中到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小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矛盾无处不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要学会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去辩证思考,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事物。理论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种:“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物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更不可想象能在与时俱进中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思想,已融入到书画躯体的全部,互相联系又有区别,贯穿在创作、分析、研究和鉴赏书画的全过程,内涵丰富。今天,党中央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政党,我们学习哲学正逢其时。学习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不能仅仅看成是简单的方法和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更应该看成是启迪智慧的科学思想“武器”,提升思想境界,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实际,丰富创作思路;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敢于写前人所没有创作过的物象;在学习、继承和发展创新的道路上,摒弃落套“匠气”之弊端,代之以栩栩如生的有时代气息的“灵气”。我们不仅是在做过往大师的继承者,更要做丰富和发展国画艺术工作的创新者。人老了,思想不应该老化。学习创新,任重道远,永无止境,为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浙江文化强省添砖加瓦。
来源: 责任编辑:聑枘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