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郭庆祥
各行各业每年都会曝光一连串造假制假、欺诈消费者的“消费黑幕”,一些不法商家违背良心违规违法,不顾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不满。由此,我联想到了艺术品市场,虽然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不会直接影响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但它带来的后果对文化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并伤害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诚信品质。
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假”,首先是艺术品造假,也就是赝品,从字画、油画、瓷器、玉器到青铜器,各个门类无所不盖,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成为专业造假的基地。如江西景德镇专门造假瓷器,河南洛阳专门造假青铜器,陕西西安专门造假唐三彩,安徽蚌埠专门造假玉器等等。前不久曝光的所谓价值2.2亿元的“汉代玉凳”,就是在江苏邳州制造的,现在造假队伍已经形成了规模产业链。在字画市场上的赝品是真迹的多少倍已不是什么悬念,从临摹古画到现代赝品,一不小心就要被骗,有的赝品甚至还拍卖出了天价,如宋徽宗的书法、徐悲鸿的油画、齐白石的水墨画等等案例,不胜枚举。因为利益的驱动,一些造假者的水平远远高于一些鉴定家,到底谁是真正的“专家”还不一定呢!不是吗?一桩“金缕玉衣”巨额诈骗案,就打败了五名国家顶级专家!是水平问题还是良心问题?现在谁还会相信这些“专家”的鉴定呢?
其次是“假艺术品”盛行,尤其是投机型的“伪艺术家”就是这些“假艺术品”的制造者。这个“假”就是这东西根本就不是艺术品,毫无艺术价值,而被一些才能平平自吹自擂自封“大师”的伪艺术家”炒作、冒充成艺术品,高价兜售给收藏者或投资者,这种现象还很普遍。如流水生产线下来的商品画,就是自己复制自己的同题材、同内容、同形式的产品,几万张在社会上流通,作品没有任何真实情感,这些情感造假的产品难道也是艺术品吗?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就是这样批量复制的吗?我们的艺术审美难道就这样被这些“虚情假意”的作品忽悠了吗?如先做名人,再卖字画,一些人把“穿长衫、拿烟斗、背古诗”当做自身“文化学识”的道具来包装自己,愚弄大众,欺骗投资者。把临摹、抄袭古人的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创作,还自称是传统的继承者,实际都是打着传统的旗号蒙人的“假传统”。如南宋的梁楷、明清的八大、石涛等等他们的艺术创作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传统,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艺术及其思想的创新者,因此他们的艺术才被视为今天美术史中的传统。所以我们要继承的是传统的内涵及当时代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外在形式的皮毛,更不是把程式化、模式化的固定招式当成传统来继承。像齐白石那样的写意画,也没有脱离三百年前八大、徐渭等前代古人的绘画面貌及精神格调,并不是多加了几个题材就能当成创新。所以今天利用传统概念、模糊继承传统的定义,抄袭临摹古人的、自称传统继承者的画家都是混淆是非的假传统。
有很多收藏者和投资者也“只认名,不认画”,这就是我们的习惯说法——“名人字画”!所以大多数的画家都臣服这个“规则”,拼命去出名,而不深入去研究艺术和思想开拓。所以我说,他们都是“功夫在画外”!我们现在艺术创作为什么要有独立性?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率领和引导大众审美,而不是一味迎合群众趣味和市场需要,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的泛滥。有些人就是利用了大众审美缺失和美学盲区,造成了愚弄大众的“假艺术品”盛行。我们藏家需要的是有情感创新、有时代精神的真艺术,每一幅作品都能饱含了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从心灵深处打动我们、感动我们,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值得收藏家们去收藏。
再有,就是拍卖行“假拍”,制造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可能是在“做局”或“洗钱”。有调查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很火热,拍卖量已是世界第一了,我认为没什么好高兴的,因为我们没有一批好的艺术家引导世界艺术发展趋势,提高国民审美水平,民众的审美素养还处在落后时期。最可怕的就是赝品、假艺术家、假艺术品和拍卖行“假拍”,这些行为串联起来搞乱艺术品市场,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
还比如前段时期,某些文交所搞的艺术品“类股票交易”,把一些普通商品画包装上市交易,看起来是活跃艺术品市场,实际上就是圈钱的“假交易”,圈老百姓的血汗钱,虽说每户开户门槛有50万或100万的资金证明,但谁又能保证这些钱不是亲戚朋友拼凑起来的呢?更可怕的是这几十万在文交所转一圈瞬间就可能缩水成几万了,这就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了。所以,我们推出的文交所艺术品交易金融新举措,事先一定要做好认真的科学论证,不要盲目出台政策,为老百姓负点责任吧!
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失去良心和道德底线所带来的文化灾难。我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要为文化发展服务,就要规范一些事和一些人的行为,不是用金钱能左右艺术家,也不是用金钱能左右艺术市场的。大众要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市场从业人员要讲良知,艺术家更要讲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繁荣、诚信的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