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敏
前段时间有编辑约稿,让谈一谈有关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评选及改进问题。我说想想看。这一想便百感交集。我1984年第一次到南京观看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然后七、八、九、十、十一届,五年一届全国美展,我的作品一共四次入选,一次落选,两次获奖。一晃3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是在全国美展的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画家。要谈全国美展的话题,我是有话可说的。 历届的全国美展有点像历年的春晚,常在众人的期望兴奋赞扬奚落不屑甚至唾骂声中走过。每位关注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这个官方主办的最大规模的学术性展览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而各届全国美展也因时代背景不同及与往届迥异的审美取向而给人不同的感受。另外,处在发展变化中的同一艺术家不同时期对此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要谈清它的利弊和改进实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不过,困难并不意味着否定。我的态度是明朗的。原因有二:其一,客观地讲,迄今为止,中国美术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取代全国美展水平的美术展事。也就是说,全国美展仍然是全国范围内学术水准最高、影响力最大、发挥美术对社会生活作用最广泛的一项重大事件。其二,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参与全国美展总会使我获得裨益。因为每一次关注与参与都使我悟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因此我有一些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这样说:如果1984年的第六届美展使我认识到全国最高水平的展览和作品是什么样子的话,那么,1988年我的作品《清音》获得第一个全国性美展(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在此之前我所掌握的有关美术创作的知识从来没有那样明晰生动直观集中过。几乎每一种创作思想和方法都有人在演绎,每一种绘画效果都有人尝试。这对于当时20多岁的我理解美术的创造性、画家个性化语言的重要性,影响是巨大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1984年的全国美展就没有我后面的代表作的构思与创作。当然,可能会有另外一些东西出来,但能否有那么讲究就不一定了,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摸索或重复一些无谓的劳动。艺术创作究竟是否需要比赛才能出好作品暂且不说,但好作品一定来自比较却是肯定的。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告诉我的学生或后来者:全国美展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参加到中国的美术创作队伍中来一定要看全国美展。
不错,全国美展也有它的局限性。某些有苗头但并不一定完善和有争议或者风格比较极端的作品往往受冷落。因为这类作品总是只能获得一部分而非多数评委的首肯,而失去出线的机会。反而那种四平八稳没有大毛病,不痛不痒却功夫下得大的作品往往高票胜出。这也是我看全国美展最令人遗憾的地方。试想,若齐白石、黄宾虹、赵无极等大家的作品匿名来参展会获得高票吗?我看很悬。那么,这一类靠灵气才气和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创作的作品就很可能与美展失之交臂。观众也无缘相见。
怎么来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呢?首先,我觉得选择评委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什么水准的评委团体来评选作品,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那种艺术本身缺乏建树又少有思想,只凭某种位置而赫然坐在评委席上的评委怎么能品评出有价值有苗头的作品来?且这样的评委若仅只一二还无伤大雅,如果多了怎么办?这种情况很多,我身边就有一个很现成很典型的例子。第八届全国美展唯一获最高奖的作品《红岭》,如果没有吴冠中、姚有多等先生的竭力肯定和推举,就不会引起评委的关注。因此,评委的水平和审美取向实在是关系重大。由此引发的对各省美展评委组成的思考也随之而来,如果说近年来中国美协及有关部门在保证全国美展评委的学术性和公正性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改进,但对各省的评选却难以把握。某些几乎没画好过一幅画、提出过一个可以叫做观点的东西,仅仅因为“中国特色”进入评审团的评委,在各省的评委组成中都占有一定席位。我不相信这些人能胜任评委这种角色,尽管这种情况也许是少数,但也会使评审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其次,可不可以专为有想法有新意的作品设一定的空间和奖项以鼓励艺术创作中的开创精神,让它们的作者有标新立异施展才华的可能?说实在的,这些年我看展览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其原因就是工匠性地按某种套路绘画的作品太多,靠才气与灵性绘画的作品太少。大部分作品是刚从哪个研修班或哪位名家工作室热热地照搬而来,太缺乏原创性和画家自身艺术见解的表达。我想全国美展这样的平台应该不是为这样的作品搭建的。
要想所有人都赞扬全国美展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春晚;我们都感觉高考有问题,但要改革或取消又不那么简单一样。只是我们能不能让它更多地反映出我们美术创作的现状,比如特大画种中国画的比赛可不可以按画法分成工笔、写意和工写结合三种?或者按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三种以及介乎其中两者之间的又分一种,共四种?因为不同画法与不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高下,孰高孰低很难区分。比如齐白石的花鸟精品和黄宾虹的山水精品只选其一,怎么选?张大千的工笔人物精品与傅抱石的写意人物精品只选其一,又怎么选?若相对接近的作品放在一起就好比较了。也许有人会说,像赵无极那样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的画还是没法出线。所以我说要给这样的画一个专门的空间,让这一类的画互相去比。 当然,我是站着说话不觉腰疼。真要这样操作恐怕又会有新的问题。但我相信,办法会比问题多,一定会有有能力的人想出好的办法来改进。
我深知全国美展是一个学术场所,更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很多人想在这里满足自己的名利渴求。因此,大家担心最多的是评选不公、照顾“关系户”问题。我觉得可以以增加评委的人数加大走“关系”的难度来解决。我总认为一般来说公认的好画是评不下去的。现在很多人都相信关系说,认为只要找对了关系就可以上天入地,殊不知是过于夸大了关系的魔力,尤其在需要真本事的地方。我看每次展览参评的作品中,公认的好画是很少被评掉的,可上可下和争议较大的作品倒是给了评委可投可不投的权利。人们更愿意相信评委都会唯关系是从,我想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但一定不是全部,也不可能同时表现在对每一幅作品的评价上。如果真是这样:某评委(指有基本德艺水准的评委)专门投票给“关系户”,那他在其他评委面前如何交代?他完全在那里“昧良心”,置公平公正于不顾,那他的个人形象怎么维护?几十年做人的努力岂不白费?他又能得多少好处呢?这不明摆着是亏本的买卖吗?须知,除了少数有争议的作品的评定会使评委的意见产生严重分歧外,大多数的作品评委是会有共识的。所以,尽量把画画好,画到极致,画到评委不得不投票的水平才是“硬道理”。所谓征服观众就是这个意思。
希望把全国美展办好,办得更学术,更有品位,更公平公正是主办方、参与者和观众的共同心愿和美好理想,让我们尽量向这个美好理想靠拢吧。虽然我们都知道理想总是离我们很遥远,但有理想总比没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