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展复评结果
- • [公告]“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初评...
- • [公告]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复评结...
- • [公告]人文正脉——《王伯敏画集》征稿公...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展览]北京艺博会首推新写实油画展
- • [展览]马泉从艺60周年书画展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大师”泛滥,动不动就有人以“大师”自封,一方面固然是画册编辑出版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代书画界有这样的需求所致。正如某公益广告所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大师”、“巨匠”称号屡屡唬人,其背后,也有当代书画界极少数人士不谋学术某权术,盲目追求名利、好高骛远的原因。只是,高帽虽高,但含金量又有几何?
放眼全国,今日被冠以“大师”、“名家”、“领袖”称号的人,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师多如牛毛,没有大师就包装大师,这是不是人文精神稀缺、学术泡沫化的一种表征呢?
在一个患上“大师饥渴症”的时代,人们看到的却是太多扭曲的“大师文化”。
在一个找不到真大师的时代里,拼命地“包装”大师,“消费”大师,顶着“大师”称号的多如天上星,但扒拉来扒拉去,却发现充其量是些懂市场会赚钱的“大腕”,离大师远矣。
什么样的书法家可以称为“大师”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等最为出色,他们的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后世列为经典且广为推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天赋一流、技艺高超、时运俱佳、修养全面、必有新创。而在当下,许多妄自尊大的书法家毫不羞愧地自诩大师并喜欢别人给自己戴上大师的帽子招摇过市,但他们远不是大师,也许能欺骗一时,但如果有一天众人醒悟过来,所谓“大师”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不仅是在书法界,画坛、文学界、金融界都有不少自称大师的现象,以致使“大师”称谓在中国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与“专家”、“领袖”一样饱受社会舆论诟病,许多人开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大师,自身却没有任何鉴别和审美能力,“大师”的称号好似一个人人皆可把玩的流行符号,而更深刻的意义却并没有。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协领导告诉记者,所谓“大师”、“领袖”之称,应由历史决定、由后人决定,过早定为“领袖”并不合适,这其实是对本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除非真的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突破。
无论浮尘如何遮望眼,沉淀下来的历史会让人清醒:所谓“大师”等头衔不应过早下定论,书法绘画艺术从工艺上强调的是文人的个人情趣,展示自我情怀,最终还是应当回到学术本身,重视传统,回归经典,以文化为根基,专心书画创作研究,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 叶玉跃 实习生 王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