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近日,随着201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进入尾声,来自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常熟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等30家入选美术馆,分别就各自的展览项目开展情况以及相关公共教育推广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项目验收评审会。
不觉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以下简称“精品展出季”)已经推出了两年。两年中,这一系列活动给美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器‘玩’成”、“活泉映照”、“大漆之美”、“决澜长歌”、“大道之行”、“木石艺痕”……一个个鲜活的展览名称,让人印象深刻,一定程度上,这些展览足以占据2012、2013两个年度中大型美术活动的半壁江山。
各地的省、市、院校美术馆,是中国美术资源的保管者,尤其是那些建馆年代更为久远的美术馆,实力更为雄厚,可以说,美术馆与博物馆共同保证了中国几千年美术作品的渊源流传。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但同时还担负着提升民众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这种本该是主动的行为,却因为长期的被动被广为诟病。只求场租费、无视质量,藏品久居库房,缺少服务意识等问题,一定时期下被反复论及。2012年之前,全国范围内真正叫得响的美术馆,大多集中在身居经济实力雄厚地区,并握有双(三)年展等重型品牌活动的几家大馆,而2012年之后,这一情形开始发生改变。
首届“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于2012年8月正式推出,而在此之前的6月,为了更好地推动该项活动,文化部艺术司、文化部人事司还专程在杭州召开了2012年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首期培训班。
对于首次精品展出季的申报,文化部要求入选美术馆需要依托自有藏品,充分体现各美术馆对馆藏资源的梳理、研究、展示和推广成效。首届展出季作品,涉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漆画、壁画等诸多画种,完整呈现了各美术馆的收藏特色,而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许多参展的展品都是首次面向大众。而这一情况到了2013年申报时,则更为突出,入选的30家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共计作品近3200件,其中约60%作品将首次与观众见面,成效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精品展出季这一活动的推出背景是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而前提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全国美术馆免费制度的推出。
这种力度的推动,在满足大众审美欣赏需求的同时,于无形中也给博物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往在博物馆中才能看馆藏精品,而今美术馆中也已常见。因此,博物馆系统开始面临挑战,而受到挑战的还有为数不少的私营美术馆。那些曾经风生水起的私营美术馆,这两年伴随着精品展出季的推出,拥趸锐减,在文化部对公立美术馆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私营美术馆纷纷请愿,呼吁有关部门也应当适时关注私营展示收藏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只有殚精竭虑求发展,才能收获美术界和更大范围内群众的认可。馆藏是立馆之根本,但后续的鉴定、挑选、研究,则是持续发展的要义。成都市美术馆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国立北平艺专陈列展(国画部分)时,发现缺失部分老先生的作品,并与家属取得联系;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水印年华展,汇总在世水印版画名家口述资料的同时,还为收藏版画提供了便利;浙江美术馆的“为艺术战”展览筹备期间,得到宋忠元捐赠的《闲庭消夏》 、董一沙捐赠的董希文的《女青年》;中国美术馆的“走向西部”展览中以展带藏的经典案例,是孙宗慰的《蒙藏生活图卷》。
这些收获,有些意外,甚至有些姗姗来迟,然却意义非凡,因为不仅仅是精品出深闺、提升大众审美层次这么简单,更在于由此所带动的藏品梳理、收藏和美术史研究。所以,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