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维
1934年,鲁迅在致木刻家陈烟桥的信中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中国画而言,任何一厢情愿的自我封闭与固化,不仅不能保持艺术特质的纯粹性,而且会导致艺术精神和技法的荒凉与贫瘠。因此,中国画应卸下自负,敞开胸襟,融入世界,此可谓大势所趋。那么,究竟该以何种路径走向世界呢?笔者结合刚从美国加州大学培训回来的一些感受,从观念、手法和路径三个方面谈点儿对“与世界接轨”的看法。
一,思想观念与世界接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包容、开放的思想观念,中国画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这种包容、开放的思想首先源自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即对文化艺术不同维度的全方位洞悉。具体来说,就是在空间维度上广泛地了解绘画的世界分布、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把握绘画艺术的格局、流派和潮流;在时间维度上,动态地掌握绘画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把握绘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次,源自自身良好的沟通技能,即避免跨语言交流的障碍。这就要求具有更大理想和抱负的中国美术家掌握基本的外语能力,能够与世界艺术院校的精英进行交流,掌握最新的艺术潮流和动向。此外,实现思想观念与世界的接轨,离不开交流工具的娴熟运用。当下,互联网等电子传媒平台已成为打破地域局限、掌握世界资讯的重要工具。美术家要利用好这些平台。
二,内容形式与世界接轨。尽管民族性的艺术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一个美术家安身立命的根基,但要使作品真正拥有“跨文化”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世界接轨。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要注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中国美术家不仅要精通中国书画的“笔墨之法”,也要了解西方绘画的“色彩理论”;不仅要深谙中国书画的“意象之境”,也要领会西方绘画的“具象之美”;不仅要掌握“二维世界”的构图之要,更要明白“三维世界”的成像之理。另一方面,在表现内容上要有跨越文化的领悟和感受。要在深刻领会西方文化史实的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表现东方视野中的文明嬗变:不仅可以反映唐宋时期的辉煌灿烂,也可以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彩与震撼;不仅可以描绘黄河文化的欣欣向荣,也可以描绘古埃及文明的神秘与奇特;不仅可以表现封建礼教的愚昧与残酷,也可以表现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黑暗与压抑;不仅可以描绘丝绸之路的幽怨与哀愁,也可以描绘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与变革。在人物画中,画面不仅可以反映黄老之学、孔孟之道,也可以反映伏尔泰的法律精神、黑格尔的理性严谨、弗洛伊德的主观神秘。总之,只有同世界文明交融碰撞,才能突破中国画的题材瓶颈。
三,运作模式与世界接轨。当前西方的艺术运作模式已经成熟,呈现以民间协会组织、基金学会、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运作倾向。与之相比,目前中国美术的运作比较单一,比较依赖政府机构和财政支持。因此,党的“十八大”已将文化体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就中国画而言,运作模式要与世界接轨,首先要积极培育并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鼓励民间各种类型的画廊、书画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举办展览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与汉文化有深厚渊源的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其次,应当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文化产业运作。政府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制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扶持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共同投入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格局,扩大中国画的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