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某些跑江湖的书画“大师”
刘小龙
每临年关,各路书画“大师”都来山东“赶场子”划拉钱了。前几天,朋友喊我去当地一豪华大酒店,观看一书画家的现场笔会。到该酒店的会议大厅时,只见周围已坐了有百余人,中间猩红的地毯上铺着一块洁白的丈八宣纸。在主持人介绍下,大家热烈鼓掌迎出来一位颇像网上盛传的“犀利哥”风范的“大师”。“大师”身着唐装,长发披散,长髯飘飘,抱拳向大家行礼,电影里江湖卖艺者一般。须臾,一种奇诡的音乐响起,有京剧二胡的旋律,也有钢琴、萨克斯的伴音,在不断变幻的灯光和主持人低沉煽情的解说下,“大师”手拿一根“拖把”,从旁边一只塑料桶里蘸满了墨汁,光着脚走上宣纸,微闭双眼,凝神贯气,仿佛气功师登上擂台,全场立马鸦雀无声。突然,“大师”大喝一声,抖擞精神,目光炯炯如饿虎扑食般抓笔在手,舒臂运腕,“拖把”立时重重地杵到了宣纸上,墨点飞溅,临近的几个观众四处躲闪。然“大师”毫无顾忌,忘情表演,嘴里念念有词,那支“拖把”在他手上翻滚腾挪,片刻之后,一个类似黑色图腾的东西(据说是繁体“龙”字)便出现在宣纸上。字写完了,“大师”把“拖把”潇洒一扔,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身,双手合十,鞠躬致谢。此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再往后又是主持人的煽情忽悠和“大师”的继续表演。我实在不想再看下去,先行离开了。后来听说那位“大师”在现场卖了十几万元,买家都是一些大老板。真想不到这样的“大师”如今在淄博这种成熟的书画之乡竟然还有市场,真是喜欢吃哪一口的都有啊!感慨之际,就想提笔一吐为快。在此我不想探讨“收藏群体应该如何细分”,而是想戳穿骗子这种骗人的伎俩。
因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受邀参加一些书画笔会活动,参加笔会的书画家大多是“外地和尚”来跑江湖的那种。这种场合参加的多了,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
其一,从名片、画集的包装上可以看出来,来头很大。他们的名片上大多印着什么“一绝”、某某“王”的字眼,和一些带有“全国”“华夏”字样的协会、书画院的主席、院长等头衔,最次也是副主席副院长,有的协会甚至是“国际”或者“联合国”级的。他们的画集大都是自己粗制滥造的与范曾、欧阳中石、沈鹏、刘大为、吴冠中等名家并驾齐驱的“合集”,上面印着“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十位书画大家”等等。至于真假,鬼才知道。
其二,从仪表装束上可以看出来,个性独具,气派十足。他们大都喜欢穿对襟的唐装,足登布鞋,手腕上、脖子里挂着佛珠,零部件的修饰就看自己的爱好了:有的嘴里叼着烟斗,仿效范曾先生潇洒倜傥、超凡脱俗的气度;有的蓄长发烫波浪,拼死脱离“纯爷们”;有的把满头青丝染成“阳春白雪”;有的干脆把头剃得光可鉴人;还有人刚过而立,便蓄起美髯,飘肩过颈……反正不是装“神”弄“鬼”,就是求“仙”问“道”。
其三,从他们现场挥毫泼墨的“创作方式”上可以看出来,这些“大师”都有一股强烈的表演欲望,他们的“创作过程”也颇具舞台效果和娱乐性。他们的书写工具大都很独特,宣纸是越大越好,环境是越热闹越好,还要配上主持人声情并茂的忽悠和音乐伴奏,书写时就像江湖杂耍一样,大呼小叫,行为怪异。
诚然,我们无权干涉指责人家的穿衣打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另类的打扮与行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腹中空空。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出来混,水平在其次,外表和举止一定要有“艺术家”的范儿才能唬住人。而这种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大众造成了对艺术和艺术家身份认知的错觉。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李斌权的“音乐书法”和中国美院王冬龄教授的“大字书法表演”“人体书法”等等。这些名人对书法艺术创新所做的尝试,还有待于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名人效应和媒体的热炒,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些浮躁、不甘寂寞、不务实、意欲哗众取宠者的效仿之风。
笔者曾见有人提议相关部门成立“中国书画表演家协会”,虽系笑谈,却大有道理。有道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把这些人纳入“书画表演家协会”,也好和那些潜心问艺的艺术家划清界限。现在书画家搞展览或者笔会,人们总习惯问一问这位书画家是不是中国书协或中国美协会员。到了那时,人们见了这类跑江湖的书画“大师”,也可以幽他一默:“哟,您是中国书画表演家协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