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二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征稿
- • [公告]中国美协关于发展会员的严正声明
- • [展览]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将在炎黄艺...
- • [展览]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 • [展览]百余件意大利绘画珍品长沙展出
-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 • [展览]尘影无华—赵东中国画个展
郑利权
书画同源、书画同体、书画合一、书画同质,这是历代书画文论经常会提及的核心语词。在刚刚结束的“潘天寿教育文献展”中,“书”与“画”的关系也是潘天寿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他提出的中国画分科教学与首创书法篆刻专业,也正是在现代学科背景之下,基于“书”与“画”关系的思考而践行的重大探索,其核心精神应该是独立的学科体系,融通的教学思想,他主张中国画家应具备诗、书、画、印的综合素质,主张在中国画系开设诗词、书法等课程,而创作书法专业的初衷,也是基于对书法艺术的重视。
“书”与“画”,是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同源、亲缘关系的姐妹艺术形态,以书入画、以画写书,书画结合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以书入画”概念伴随着文人画兴起,并成为其核心的理念。书法是画法的重要基础和元素,书法用笔也是绘画用笔的基础与基石。古往今来全能型大书画家莫不工诗擅文,以诗文涵养绘画的精神气韵,以书法笔墨提升绘画笔墨。书法直抒胸次的书写特性一旦转移到绘画中去,直接导致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的突现。可以说,中国绘画的演进过程就是不断挣脱物性桎梏,追求性灵自由的过程,这种以书法为媒介的绘画方式,与中国艺术精神相契合,表现出无限的张力。“以书入画”之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其“融通”观念,擅于打破学科的藩篱,融会而贯通之。这也恰恰是中国艺术之精神。从深一层来看,融通意识并非艺术形态的相通关系,更是书画与文化的融合。
然而,这个谁都知道的常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书”与“画”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大,“书”与“画”作为两个学科的界线越来越清晰。就协会而言,中国书协与中国美协都是独立建制,全国美展没有书法作品,全国书展也没有绘画类的作品;就院校教育来说,书法系与国画系都是独立的,许多院校的书法系,没有国画类课程;国画系甚至没有书法类课程。而在美术高考中,素描色彩是必考项目,而书法则是选考项目。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书法家不懂画,画家不习书法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画家不重视书法,普遍款字偏差,更不要说以书入画。现实的境况在于,只要有点名气的画家平时画都画不过来,哪顾得上练书法?书法修养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中国画偏于工笔、偏向装饰最核心的原因。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各行各业分科与专业化发展无疑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专业的鸿沟与隔阂,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书”与“画”而言,本没有“行”,也没有“山”,有的只是意识与态度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时间投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