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翔
近年来,美术圈里越来越多的名人、老总、官员当起了策展人,这种热闹的台面挤对了专业化、学术化的策展方式,稀释了美术展览的学术含量。策展人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对艺术深入、独到的理解,而且还需要全面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来筹募经费和统筹人事。可以说,策展这个活儿不好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学术策展人的。
但策展人这个舶来词在中国如此泛滥。策展人是什么人?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超级奶妈或奶爸……很全能,然而,专业策展是有门槛的,策展人应该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
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侯瀚如说,策展人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其实,作为策展人,仅仅是研究者和批评家还不够。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能力要全面。策划展览涉及经济、政治、法律、传媒、管理、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决定或左右一个展览能否取得成功。二是体力充沛。策划一个成功的展览是一项相当困难并且繁琐的工作,必须协调全局也要掌握细节:从与艺术家的联系、场馆的协调、人员的统筹安排、直至艺术品的摆放等,策展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没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策展人的。三是具备丰富的美术史知识。策展人理应是一个够格的艺术评论家,要对各个艺术流派和艺术潮流有足够的认识与研究。四是拥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展览的主题是检验策展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好的策展人会把一些潜在的问题通过展览提升为艺术话题,提供给社会讨论,以激发人们的思考。从根本上来讲,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就看他在长期的策展工作中能否形成自己的学术理念和推出与此相关的艺术家。五是具有保存完整档案、建立运营系统的习惯和能力。要有详尽的策划书、批评家资源、完善的人员编制、操作体制、基金会资料库、赞助商资料库、场地资料库、时间安排表、观众会员名单资料库、媒体资源等。
然而,近几年来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张口闭口“学术展览”的策展人,要么他们身处高位或者占有资源分配的话语权优势,挂名策展人而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策展的具体工作往往是其身后的隐形策展人在完成;要么策展简单、空洞而概念化,把策展工作看做是其策展“文本中心化”,展览变成了仅仅属于策展人理念的作品,脱离艺术生态系统,策展变成了一种在“知识景观”内部相互竞争的事情。
前者的所谓策展,他们大多身兼社会各类职务或多重角色,有的甚至出任画廊的经纪人,他们可以什么都不懂,甚至什么都不需要过问,只需要坐享其成就是了。更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需要熟知各种艺术媒介如油画、装置、行为、版画等的艺术特征,不需要理解不同的艺术媒材的丰富文化内涵。他们根本不去主动与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交流,不去体验与理解这些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经验,遑论借助策展呈现什么学术理念或者主张了。
后者的策展则把展览本身当做自己的“作品”,当策展人需要实现自己的学术主张时,不顾艺术家的个体差异和创作取向的不同,强行让艺术家按自己的主张与设想的方案完成展览,艺术家变成了策展人的一个工具。这样,展览中的作品常常会失去让观者感动的价值,剩下的只是按策展人设计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看图识字式的说教。当然,与此类策展人实现自己强烈策展理念相对应的是,还有一种策展人能提出自己策展的学术主张,但这种主张却“假”“大”“空”,根本无法对应艺术史,根本无法切入当下时代鲜活的艺术生态,策展反而成画蛇添足的游戏,整个策展过程常常是无效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在他们心目中,策展仅仅只是一种艺术批评派生出来的实践,其功能被认为是发现艺术现象、推动艺术潮流,进而确定艺术话语权的方式而已。在策展目的及展览效果呈现上,把以往艺术评论中那些不太好的积习直接搬进了策展,表现为把策展方式简单地定性成一篇定义性及评判性的前言,或者一篇有“学术性”标签的短文。更可怕的是,展览根本不考虑作品陈设的空间语境和有着批判精神的艺术作品,在这种策展氛围中,作品只是一种点缀物而已,展览完全文本化了,画册或出版物成了策展最重要的成果,策展人对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画册或出版物中只字片语的阐释文字,前言或短文反而成为了策展人津津乐道的重头戏。
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情况仅仅只是策展人行业诸多现象之一,“学术”这个名词不是艺术展览的甜点,更不是一种策展人布道工具的遮羞布。要做好策展人,就要深刻理解策展人的角色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作为。总而言之,策展人这种工作不好做,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学术策展人的。
(作者为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