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任何一个对外开展并宣示“成型”的展览行为都是在具体的展览机制中生效的。在很大程度上,展览机制是对作品“成型”的合法性的最佳确认方式,因而展览机制也会影响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20世纪后期,行为艺术等新艺术潮流宣称要试图打破展览的现有机制,但最终仍然被传统的展览制度收编。这也显示出,艺术作品虽是精神产品,但其商业属性在当下愈加显现。
虽然早有人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我们要谈的是职业艺术家。职业艺术家就是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生存法则的艺术家,他们以销售作品维持生活和继续创作。稳定的生存法则是已被市场检验过的有效法则,其指向意味着职业艺术家必须主动参与市场,而要想实现作品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就必须通过展览等公开的推介形式。由是观之,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必须要去研究如何参与市场和展览。很多艺术家也都知道参与市场的重要性,参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市场,但他们所理解的市场还属于初级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这种市场对于一个职业艺术家来说显然是不长久、不稳定、不理性的。
据笔者观察,现在来路不同的艺术家都宣称自己是当代艺术家,自我标榜没有什么不可。但需要清楚的是,不是在当下活跃的艺术家就都是当代艺术家,当代艺术家是基于一种当代价值观的类别划分,当代艺术家必须反对僵化艺术思维和形式的枷锁,反对各种不良秩序对自然人性的操控。这种价值观的行为指向必须对当下社会文化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审视态度,从而发出不受各方利益牵制的独立声音。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不是歌功颂德的标语,也不是粉饰太平的广告,它呈现的是一种最具有现实精神指向的独立的艺术样貌。
面对艺术市场,不少艺术家心态很矛盾。他们一方面认为艺术是纯粹的,与金钱无关,另一方面又面临没有钱连生活都无法继续的状况,又何谈艺术理想。这种摇摆不定的认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艺术发展缺乏明晰的规划。在特定的国情和体制下,从美术学院的教育开始,艺术家们就受到艺术服从于政治的洗礼,从而丧失了对艺术功能的基本认知,这就导致艺术家长期以来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认识根深蒂固。而在当下,资本市场的威逼利诱,又使得一些青年艺术家不光丧失了思辨的能力,走上保守的艺术道路,而且在不健全的艺术市场上也面临着更多的困境。譬如,一些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认识退化为一种纯粹的商业产品,任由一些没有商业规则和诚信意识的画廊代理,可代理了很多年也未见其举办过什么像样的推介展览,艺术家则只能按照普通商品一样无节制地重复生产,从而渐渐丧失了艺术的创造力,成为商业资本的“打工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机构如拍卖行强行将手伸到校园,征集在校学生作品上拍,破坏一级市场系统,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严重干扰了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和成长规划。
笔者以为,市场的开放性和当代艺术的开放性是对应的,二者在互动中形成一种文化资本的共生,进而产生自主的文化经济和文化更新。所以,当代艺术需要的不是类似初级农产品的市场,而是有规划的理性的市场。
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输送依靠的是理性的市场体系,理性的市场又是依靠良性的展览机制维护的,良性的展览机制则必须有学术性的展览作为价值支撑。所以,青年艺术家要主动参与市场,也应多参与学术性较强的展览而不是纯粹商业性展览,特别是在画廊制度不成熟的中国,同时还要注意和各种机构保持多元而有计划的合作,即使与某些机构独家合作,也不能只把目标简单地定位在销售上,还应该在后续展览和推介上有更多的考量。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参展意识”不只是参展的热情,除了对展览关系的理解,还应对展览物理空间有所认识。事实上,作品本身就在营构一种审美空间,而作为艺术家则应对各种展览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将优秀作品的审美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般的学院教学思维过于平面化,一些所谓实验艺术专业教授的作品又过分生活化,致使作品根本无法在展览空间中形成应有的文化力量,结果造成的不是平庸的艺术商品,就是平庸的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