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金黄色的烟叶堆成小山,农民中有拉着车来的、背着筐来的,最后在收购站交烟过磅。我看到一对种烟叶的小夫妻卖完烟叶后蹲在地上,很欣喜地数着钱,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那个场面令我特别感动。”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苗再新谈到自己参与本届全国美展创作构思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令他有“画下去冲动”的情景。是画主旋律题材,还是选择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画面?这是他的困惑,也代表了很多美术创作者冲刺“全国美展”这样一个大目标时的犹豫。
3月21日,在备战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进入创作最关键阶段,中国美协召集历届全国美展和全国青年美展的部分参展与获奖作者在京开了座谈会。“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全国美展的误解。”《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对美展创作者们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尊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美展一贯的主张,“没有什么题材决定论,或者说作品一定要有特别强的主题性。”
美术创作当前主要存在哪些比较大的问题?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会上,大家不仅谈到了当前自己的创作现状,而且就全国美展如何出精品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为展览而画会丧失鲜活体验
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不啻是美术创作人才的试金石。来自江苏的画家陆庆龙对美展有着特殊的情结,他说:“客观上讲,全国美展改变了我的命运。”陆庆龙最初在县城工作,第七、八届全国美展都没能参加,第九届时获得了全国美展铜奖后,就从县城调到了市里,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时再次获奖,又被调到省城南京,“所以我内心非常感谢有全国美展这么一个平台,能让我们来自基层的人有展示机会。”
对于获奖者来说,这样的平台也许意味着更大压力。上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获得者苗再新说:“这5年来我都忙了些什么?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展览过于频繁,看似繁荣实际上有负作用——我们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展览,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画法,影响个人创作水平提升。同时,题材挖掘上也面临难题。”
现在各地为冲刺全国美展举办了各种创作研修班,据说有的省市还下达了指标。“不要为了展览而创作”,曾在1984年因创作《奠基者》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说,“我觉得必须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不要为展览而画,要为你最喜欢的东西而画。因为画自己最感兴趣的,你才会倾注你的生命和情感。艺术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时代性。”他的《冬之祭》《阳关三叠》等作品在全国美展上屡屡获奖,这也是会上很多获奖专业户的经验之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晓林说:“在很多人心目中,全国美展是主题先行的展览。我认为主题性创作,不要太表面化,因为绘画艺术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好的艺术一定不是图解。”他说,因为要参展,很多年轻人模仿的痕迹太重,真正鲜活的、有当代青年的思想或真实体会的仍嫌太少。
从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至今,多年来一直坚持刻画农民形象的油画家郑艺认为,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能更长久,“我现在还是画农民,从美展来说,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很难。但我现在也在想创新,不是表现形式上,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刻挖掘和探索,这样可能才会有新的作品产生。”他说。
“表现平平”背后的文化缺失
刚刚参加完综合绘画组的评审,中国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胡伟对这些参展艺术作品的印象是“表现平平”。“第一是对生活的感受挖掘不够而顾虑太多,以致牺牲了一些最生动、最原生态的东西;第二是画面的制作压倒了情绪的宣泄,表现在工笔画上尤其严重;第三是题材跟风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发现能力。”这三方面的问题,其实也是许多全国性大展的通病。
“有些作品过于简单,是因为想得肤浅。我们今天很多画家的文化水平、综合修养,实际上和老百姓相去甚远,你怎么可能去引导他们?更不用说通过作品讲出一些更深刻的道理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代大权说,“首先艺术家的想法要有深度,其次才可能有更加深刻的表现手段。”
农民工是不少画家热衷的题材,但事实上今天农民自身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仅仅是表现农民或者是农民工身份的变化,还是表现他们在今天参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形象,或是他在这种城镇化进程中的遭遇和精神诉求、心理变化?从最初的马路工人到住进工棚,再到后来的城市农民工,女画家李传真多年来一直关注农民工境遇的变化,也因此拿了不少大奖。谈到现在的创作心态,她说:“我一直都心存感恩,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艺术繁盛的好时代,艺术家可谓名利双收。没有理由不回报社会,没有理由不勤奋努力、潜心创作。”她经常告诫自己,“要抑制浮躁,带着良知与画笔,甘苦与共地去理解他们,提炼出有血有肉的、打动人的形象。”
美术创作如何展现“中国梦”
作为一个老的美展品牌,全国美展的作品常会因其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深层内涵。比如以前曾着力于“思想解放”,而当前“中国梦”是热点之一。如何从美术创作的角度诠释“中国梦”,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思索的重点。湖北的国画家方正说,大的中国梦其实是由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梦想组成的,比如农民的梦想、老人的梦想、孩子的梦想等。他透露,自己正在创作的作品画面主体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老妈妈和儿子的拥抱,周围都是乡亲们,他们表情不一,反映人物内心不同的心理、期盼与梦想。
因一幅描绘年轻人现实生活的《零点》而崭露头角的画家陈治,因为父亲住院而开始考虑更深入的问题,他说,“人人都在说‘中国梦’,我的父母也有梦。当他们不缺少物质条件的时候,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创作的过程让他的思考变得成熟起来,从关注同龄人的个性化生活转向对父辈的爱,“画面要体现人性的温情”,他说这是创作给予他的收获。
绘画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映当下的文化需求,除了艺术创作自身的要求之外,也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真实的体验与行动。“我所理解的艺术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家陈琦说,自己最初去国外时,总是不断地参观博物馆,但是后来再去时,他告诫自己,“看博物馆不只是向人家学习,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就是‘我应该怎么做’。”
全国美展与春晚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寄望很多,却又常常失望不满、批评嘲讽。这与遴选、评奖等机制有关,也与浮躁的时风等不无关系。上届美展上李节平的油画《小夫妻》、柳青的雕塑《嘿!茄子》等让人眼前一亮,但精品力作依然是时代稀缺品。代大权认为:“一个展览,即使是包含了所有美术表现手段的全国性展览,也不可能包揽一切。”全国美展的发展历程,实际是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形象记忆,“它最成功之处是真切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形象直观地承载了当下人们对生活的愿景。如果失去了真实的标准,它就很难长办不衰。”他表示,全国美展要坚持真善美的追求,而对人性的坚守就是对真善美的坚守。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如何在思想主题、艺术探索的规律以及当今中国文化的国家形象等方面,更好地体现其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专门撰文《紧随时代,不断创新,努力办好第十二届美展》,并提出了四个关键词:中国气派,人民形象,写生创作,艺术规律。倡导多花些气力研究、探索和创作具有民族史诗品格的佳作,坚持为普通人民造像,坚持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尊重艺术规律。美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强大纷扰的现实面前,艺术如何着笔,人们将拭目以待。 记者 严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