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孔祥东
有一个画家几乎得过所有美术界重要大奖,他挺进美术重镇南京多年,对南京书画市场不流行他的画有些耿耿于怀,以为南京人排外,不买他的账。还有一位画家,得的重要奖项不亚于前者,也对市场不接受他的画感到郁闷,但他有些反思,拷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南京画家众多,但不是价值认定的中心,多数画家在本地被接受前往往都先在外地受到追捧。本地不流行实际是全国未流行,而得奖是全国性的,这不是矛盾么?那倒不然,主要是得奖和市场不同领域评判标准不一样。现在中国画领域存在着三种标准:一是题材先行的政治标准,主要是获奖作品;二是刻意求变的创新标准,主要在美术教育;三是赏画人的审美标准,主要在市场。
翻开中国美术史,如果把仰韶文化的彩陶视为中国画的发端,到殷商时期的宫墙文画,战国帛画,汉代壁画,晋唐寺庙、屏风画,直到唐以后逐步完备的卷轴画,装饰是中国画的主流功能。而中国画早期作为宫廷御用,皇帝用以作为祭祀、宣传。所谓教化,美术史家也普遍认为是中国画的起源及功能之一。《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
中国画的教化功能,随着社会演进,扩展到描绘当朝皇帝的文功武治、浩大工程,以及农耕渔樵、公序良俗的示范,有些优美的题材甚至与装饰性并不矛盾,所以也走向民间。1949年后,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无疑凸显了其教化功能。花鸟画、山水画,除色调、寓意以外,客观性较强,而人物画,从孔子所见就存在高大上与反丑恶不同的主观色彩。耿耿于怀与不能释怀的两位画家恰恰都是画人物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其作品优劣,只能说他们满足了主流创作功能的作品,不能同时满足社会普遍购买艺术品的装饰需要。有些主题创作虽然也精致有加,挂在公共空间尚可,用于家庭装饰,几乎与真人同大就太抢眼了,也许买画人还要考虑风水的相宜与禁忌。
中国画的收藏与雅玩,又是中国画由来已久的另一大功能。当今人物画领域许多笔墨粗疏的小品受到追捧,这也可以看出人们对高大上的抛弃,人们宁愿从笔墨游戏中寻找想象的趣味,也不愿接受高大上规定的主题和鸿篇巨制的尺幅。拿钱买画,不是买教化。有些紧贴时政的画,可能只相当于古代祭祀用品,美感和事迹都很难成为传世经典。再便是高大上的画家对买画人的藐视,他们用精雕细作去赢得大奖,却用既不精致也无趣味的画糊弄市场。
中国画的创作规律是千百年来画家与赏画人交叉影响形成的,不是画家的自定义。有了艺术品市场后,忽然发现许多得奖的画家并不被市场接受,许多被认为没创新的画家却受到市场追捧。画家为谁而画即应遵循谁的标准,教化是职能部门招募画工完成的政治任务,创新是画家自己希望画史留名,这两方面都不是买画人所必须,只有装饰、欣赏需求是买画人的自觉行为,他们用选择表达喜好。倘若在乎市场,只有遵循一个至高无上的大众审美标准,寓教于美也行,创新当然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