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姚思敏落选十二届美展作品《香丛翠语》
本来我以为自己作品落选之后就不要再发表什么言论了,从来就只有“获奖感言”而没有“落马感言”。因为怎么说也逃不过“泄愤”的嫌疑,我可不愿给人输不起的感觉。然而,不便说并不等于没的说或不想说。
因为参与了,自然非常关心结果。究竟哪些作品入选了?效果怎样?之前微信朋友圈里传了许多条关于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获奖作品的帖子。手机上的效果晕晕乎乎的,心想也许只有原作才会有说服力。尽管许多朋友发表高见,正说戏说都有,调侃的、鄙薄的,我都予以理解,并不当真。我想,评委又不是傻子,非要评出一些差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傻有什么意思?除了有些“中国特色”是“规定动作”外,总体讲应该还是不错的。哪一次全国美展没有伴随着意见呢?
当我平心静气地从崭新气派的天津美术馆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展场1楼2楼3楼看下来,我的总体印象是:历届全国美展的延续——作品篇幅大,花样多,作者创作态度紧张而严肃,的确有一些作品显现出较好的艺术苗头。毕竟是全国性专业水平的擂台,能人还是有的。只是平庸而雷同的作品似乎比往届多一些。但是,当朋友们提示获奖作品都在2楼时,我又重新去2楼看了一遍,结果傻眼了。说句大实话,实在与入选作品没什么特别,有好几幅甚至比多数入选作品还差。很多画家朋友也有同感。进餐时,朋友们稀里哗啦笑成一片,选上的笑,没选上的也笑……笑什么呢?笑获奖作品。笑一些明显好的作品没获奖,明显差或者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的作品赫居榜首。
于是,我回想起许多关于十二届美展的信息。有评委朋友说,这次评选程序非常严谨,想拉票都没法拉,因为是在各自的计分器上评分,画多,时间短根本就没法看作者名字。山水、花鸟、人物分开评,专业性很强。不过许多评委对结果却并不满意,甚至有评委要求重评。有天津先睹为快的朋友说,你要有心理准备,期望值不要太高。还有朋友说,太可笑了!这就是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评委敢不敢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以示负责?这种水平的东东他们真的认为是好作品?最近又传了一些中国画部分评委谈十二届美展的帖子。看得出来,他们除了不得不说一些必须要说的话外,更多的弦外之音还是不满意。
怎么会这样呢?又是权威的专家当评委,又是极其严谨严格的评选程序,又是各地美协层层竞选出的作品。按说应该八九不离十,怎么会落到业内人士如此非议的地步?
首先,没有精确的标准是大家公认的理由。可是,仔细想想,画家们私下认同的好画是非常集中的,而不认同的某些获奖作品尤其是3个金奖作品又是那么高度一致。这说明一定的标准还是有的。我曾经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我的中国画评判标准》(当代水墨、实验水墨除外)。客观地说不是我个人的标准,而是我总结业内普遍遵循的基本标准:1.是否提出新的美感。2.是否具有高技术难度。3.是否浑然一气,即画面各种因素高度和谐。如果符合这3个条件的作品,人们是基本肯定的。以此来分析3个金奖作品和某些获奖作品,我们就很容易明白朋友们为什么笑了。既没提出新的美感,又没什么特别的难度,如此缺乏艺术个性表达、效果平平的画获得金奖当然不能服众。据说,这3个金奖原本也并非是评委们的共识,大家也觉得大展缺乏金奖级的作品,但是,考虑到没有金奖作品的大展有失“风度”,所以勉强为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明没有好作品还硬评,那就难免“滥竽充数”了,可笑是必然的。反过来想,缺失金奖的大展就一定没有“风度”吗?
其次,作品太多,时间太短,评委来不及仔细品评就必须作出判断。这应该是最现成的理由。试想一天之中要从1000多件作品中选出500多件入选,再选出80多件进京。评委有多好的精力仔细评判1000多件作品的优劣?能把1000张画看全就不错了。我也当过评委,知道审美疲劳、肢体疲劳之极时的智力水平。所以,就算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也恐怕没有应对的精力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据说此次评选分了山水、花鸟、人物三个组。看起来工作量减少了,但是,又据说按比例分配入选名额,人物画多入选名额就多,山水、花鸟作品少入选名额也少。然而,何以见得人物画入选的作品质量就一定比山水、花鸟落选的高呢?评委不一样,作品类型也不同,同是一个中国画展览,初评委是3班人马,看起来是30多位评委在评,实际最关键的初评是10来个人的决定,显然有问题。再说,艺术不是科学,主观倾向性很强。所谓专业性强的见解正可能是缺乏创造性而墨守成规的见解。例如某些对大写意的单相思,对工笔和小写意的审美疲劳,都可能使评委做出有失偏颇的判断。一些从别的画种顺手牵羊的“表面文章”很容易令评委“耳目一新,眼睛一亮”(顺便一讲,这些年我们常听有人疾呼大写意问题。大写意是呼唤得出来的吗?怎么能指望使用手机电脑汽车飞机外国语的今人还像古人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静静操练笔墨功夫并超过古人的水平?时代造英雄,艺术最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了,审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算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再生,他们的作品也未见得能入选今天的大展)。因此,我认为评委越少,越容易偏颇。又再说,谁能保证评选过程中每位评委自始至终都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精疲力竭的某些时候偶尔顺从他人的意志,甚至是不太情愿地临时顺从某些权高位重的评委的意思,把一些纯属个人偏好的作品推上不应有的位置,等他们清醒过来才发现问题严重,然为时已晚。由此,我不得不怀疑,初评时他们是否真的可能把一些好的作品选下,差一点的又选入?人在精力不济的时候智力往往是失常的。否则,评委后来的不满意从何而来?
再其次,的确使人叹服的作品太少。记得前几次全国美展总有些让人心服口服的作品使人留连忘返,这次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不多,没有涌现出在艺术观念上锐意突破、艺术个性表现上非常突出、审美意识上明显胜出、效果把握上令人叫绝的画家。有些入选作品相对不错却又没有获得多数评委的认同成为获奖作品而放出光彩,更使得展览显得平平。
人们质疑某些评委的权威性(他的职位或名气是否与他的审美眼光和学术水准等同。从评委作品上不难看出某些缺陷),质疑关系户、画二代的顺水人情,质疑东道主天津的作品入选数量过高质量有限,质疑某些省级评选结果不公,致使某些好画未能被选送等等情况,都可能成为大展不如人意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的观后结论是:观众口味提高,评选水平下降。也许这样的评价会使某些评委或为大展辛辛苦苦劳神费心的人们不快,但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真诚,相信各自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自觉的那份客观会理解我的如鲠在喉,而不至于以为我仅仅是在“泄愤”。
我赞成同行朋友的那句话:“这就是全国美展,这就是它该有的效果。”就像春晚,喜欢不喜欢也是最大最光鲜的舞台。有时精彩纷呈,有时大而空,有时略显苍白很正常。当然,观众永远期望完美无缺,而实际上能实现的是:也许有可能做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