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赵纯
9月26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帷幕。在此之前,关于此次美展的各种争议已经听到不少,但大家最关心的,恐怕还是评选的公正性问题。我们屡屡看到主办方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介绍此次评选采用的“根据工作实践自主研发的智能评选系统”,强调评选的科学、严谨、精确,为广大美术家开释心中的疑虑。既然评选的公正性不用担心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一心期待好作品的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是,展览揭幕后,上上下下三层展厅600多件作品看下来,几乎鲜有使人振奋的点,连许多评委都委婉地表示:好作品不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无非两种可能性:一、好作品没有参加或进入展览;二、目前中国画创作就是这水平。当然,有评委认为,平庸之作大量入展是因为评委的审美观念各有差异,导致有个性的作品选票分散没能入展。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有个性的作品不一定代表好作品,艺术语言是相通的,如果真是绝尘千里的佳作,我相信评委们是有这个眼光的。所以,在仅有的可能性的两个选项中,我在情感上更愿意接受前者:优秀的、有实力的、功成名就的画家没有参展,好的作品因为题材内容不符合展览的价值倾向而落选,甚至宁愿相信地方送选及最终入选、进京的很多名额都像传闻中的那样照顾了“关系户”。因为那样一来,至少可以表示五年来的中国画创作水平远远高于此展。
但五年来的中国画创作水平真的比这个展览体现出来的高吗?我想肯定的回答并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抛开此次全国美展不谈,综观近几年大大小小的各种当代中国画展览——国家级、省级、各艺术团体,甚至是艺术家的个展,观众能从中找到几件为之一振的佳作?是否能从中发现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上令人欣喜的突破?当然,这里指的“突破”不是将笔、墨作为一种绘画材料,用这种材料画素描、水彩、油画,或是在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作品中涂抹。如果要求突破是标准太高的话,那么守在传统范围内的作品又如何呢,中国画的笔墨、气韵、意境还在吗?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名家身上,认为他们的作品还是不错的,但不断重复自己的名家们,什么时候才能超越自己呢?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展事,可以说动员了全国的美术力量、最广泛地集合了全国的美术家,这从展览的收稿量上就可见一斑。所以,无论怎样,此次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都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中国画界的面貌、现象、问题,它为我们总结五年来的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不是应该透过展览思考中国画坛的问题,而不是揪住展览本身的毛病不放,非要找主办方讨个说法呢?
说到展览、现象,让我想起了展览开幕式当天的盛况,真可谓人山人海。这人山人海中活跃着两种人,一种人被一拨接一拨的人群簇拥着攀谈、合影;另一种则追着一个又一个的前一种人攀谈、合影。600多件作品是他们的背景。这两种人不在少数,成就了展览欢天喜地的气氛。都说十二届美展是一席美术盛宴,在这一幕面前,我恍惚间悟出了“美术盛宴”的意思:中国人赴宴,更看重的是桌子边上的交流。当然这样的交流在其他与美术有关的场合中也很常见,但这样的交流盛行是不是与平庸之作的产生有某种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