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如何坚守与创造全国美展为何被画家“逆淘汰”中国嘉德2014秋拍大观之夜:黄胄的燃情岁月香港秋拍缩水 内地秋拍未拍先冷拍卖30年 字画捡漏已成传说中国书画门类占据全球艺术品市场最大份额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中国画廊业深陷高冷危机黄宾虹的山水不可名状 但并非一排点一排黑退休老人收藏百余件藏品:想要脱手险被骗齐白石年逾40后很少画人物 曾绘直立仕女图老票证五花八门 七类票证成为收藏热门剪纸艺术:未被市场认可 孤本才有价值莫言头像雕塑作者:已获莫言授权他比较喜欢嘉德秋拍:金山铸斋藏中国集古及流派印谱专场当代艺术名家画作11月底亮相香港秋拍苏富比上拍贾科梅蒂作品 估价1亿美元国内首座国际雕塑文化主题公园落户长沙洋湖艺术家创作女兵马俑 呼吁社会关注性别失衡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公共艺术合适才好高清图:丹青缘—唐睿、何宁、杜小龙水墨三人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展著名油画家邓家驹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孟宪维谈华世奎书法:人正笔正心正 书法端端正正沈宪民谈华世奎书法:用笔有六法唐云来谈华世奎书法:“气韵味美”和“二难”华克齐谈华世奎书法:展览受到天津父老的广泛关注姜维群:“天津劝业场”与“天下第一关”双星并耀孙国胜谈华世奎书法:收藏20年促成书法展于长水:《思闇诗集》彰显华世奎晚年心境王俊生金殿礼徐胜利董铁山著名画家朱彪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画家王印强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如何坚守与创造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11-04 11:04

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展览现场

    崔艳  

    中国画是传达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我们的文化精神靠什么来表达?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给出的答案是“中国画”,并且把中国画列为传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他谈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风格,反映了我们独特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研讨会刚一开场,刘大为便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为背景,将中国画的重要性作了阐述。

    全国美展发展到今天,已经65年了。除了“文革”时期中断了一届以外,一直5年一届地坚持到现在。对于本届中国画展的变化,刘大为认为,“在融会贯通、时代感和创新方面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绵延不断的传承,同时还吸收了汉代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唐代“丝绸之路”繁荣所带来的西域文化以及因民族融合而带来的多民族文化、五代十国再一次民族融合的各民族文化、明代由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文化、民国时期的“五四”新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苏俄文化和全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世界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画在绵延不断的传承发展中是不断融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同样认为,传承性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性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绘画发展所不具备的。美术批评家林木认为,目前中国画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朝现实回归、朝制度回归的发展趋势,一种健康的主流倾向正在形成。

    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则认为:这个画展虽然绘画形式很丰富,但在表现中国气派的主题性方面还不够突出。中国文化的体现不够充分、不够自信,中国画家需要更进一步地学习研究我们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在世界上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正如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坚守与创造”,非常恰当地点出了当前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体态势。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时代感和创新方面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如何既能够吸收我们的优秀传统,又能够反映新的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同时体现广大年轻人的价值观、艺术观,是值得广大艺术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命题,同时它也是当前中国画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中国画创作要突破有高原没高峰的现状

    “纵观整个展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是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作品不够多,出类拔萃的作品不多。展览缺少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很多作品看似华丽,却无内在精神。”这是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看完展览后的感受,同时也道出了很多与会专家的心声。吴长江坦言:“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非常快,面临的问题也特别多,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都是这个变化很大的社会中的一员,希望我们的美术家,通过手中的画笔,通过作品,对这个社会的变化有所反映。”

    而作为美展的评委,在评选中他会特别看重那些表现今天中国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的作品。“因为这其中有很大的难度,艺术的呈现是将本体语言和技法藏在画者的表达里面的。古今中外都无例外,最感人的作品都是描绘自己的亲人或者普通劳动者,并且饱含深情的,如果做不到这些,技术再好也是空泛的。”吴长江如是说。

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展览开幕现场排队看展的人群

    本届展览基本上反映了近5年来中国画的整体风貌,推出了丰富的主题。关键描绘了新的事物,表现了不同的感受,时代感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角度不同,风格多样,能够多层面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描绘日常生活的美好幸福,赞扬中国人的平凡伟大,体现精神面貌,同时聚焦时代的话题。题材更广泛,除了都市题材以外,还有关注群众生活的农民题材,体现农民的精神面貌。还有少数民族题材、反腐题材、慰安妇题材、宇航题材等等。入选的作品既有名家,也有新人初露锋芒的作品。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谈到,“这些都是美展留给大家的好印象,说明参与的画家都非常认真对待这次活动,下了很大功夫,精心绘制参展作品。”但令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出了好作品,出了好人才,但是没有打动人心的作品。在创作中缺少真正的生活情感,有棱角的作品不多。比如花鸟画的创作就要讲究遇兴而作,要有人的感受,感触生活的多样化。空泛的一味抓取自然写生,而没有画家的内心感受渗透到画面中,自然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

    从第6届全国美展到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孟昕已经连续参加了7届美展,作为一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美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有着更加直接的体会。“我看了展览也有同感,抓人眼球、能够让你细细地揣摩和品味的作品很少。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模仿痕迹明显。有很多作品似曾相识,创造性差。一个好的风格样式,一个好的绘画语言,一出现就会被很多人跟风模仿,被很多人嫁接移植,幻化出很多的‘姊妹作品’。”陈孟昕在研讨会上颇有感触地谈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镛对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有着更高的期待,他认为目前中国画创作基本上是处于高原停顿状态,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原地踏步,没有出现奇峰突起的创新。画面一看极尽工巧,但确实不够意境深远。艺术作品好像变成了一个技术活,一个力气活,看谁画得更细,但是整个画面真正意境深远的作品并不是特别多。分析其中原因,他谈到:“当代创作和艺术市场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妥协,艺术市场认可的作品都是风格比较平稳的,而不是奇突的创新作品。此外,展览频繁,观众确实是有些审美疲劳了。期待值过高,所以即使很好的作品,观众也不会有太强的感受。”

    除了高度上达不到,王镛还认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设计成分太多。“比如这次展览的人物画作品,很多都没有表情,呆呆站着,也不知道想干什么,缺少真实、深刻、微妙的表情。我想这和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投入的强度和深度有关,希望我们的作品特别是人物画作品,在创作中画家能够投入更强烈、更真挚、更深刻的情感。”王镛表示。

    至于为什么中国画创作中,打动人的作品少?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创作题材的缺失。他谈到,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画家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敢面对重大现实问题,题材创作大多倾向于歌功颂德的正面问题,而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和敏感话题,在创作中一般很难抓取,所以就很难诞生震撼人心的大作品。这也是展览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其次,作品形式多样化,语言丰富到位,但在精神层面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往往流于表面,刻画人物不够深刻,因此说中国画好看,但不耐看,不感人。

    处于伟大时代,为什么会缺少伟大的作品?面对这样的质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克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我们今天正处于消费文化快餐时代,整个美术界的业态非常丰富,有画廊、拍卖、博览会及各种各样的展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们力作的呈现产生一种分流。此外,观众的口味现在也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说三四十年前我们吃一顿饺子可能就是一顿盛宴,那么今天可能吃一顿满汉全席也会把它当成家常菜。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力作可能不只在于艺术品的收藏,也在于艺术品的接收过程和传播过程。而对于很多与会专家就展览中出现的“制作性”作品的批评,牛克诚则持不同意见。“制作不是一件坏事,在这其中我们要看到,画家为了能够打造出力作,或者说制作出力作而付出的努力。每届展览中出现的制作性作品总是成为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而恰恰制作性的绘画能够适应现在展览的观赏效应,甚至能够成为与当代审美相呼应的绘画样式,它的先天性决定了这类作品适合于大场面的展览,这也是制作性作品在批评声中永远有它的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制作性在中国美展当中应该成为一种形态,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当下我们正处于特别浮躁的社会氛围中,画家为了参加美展,用一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沉下心来,集中精力创作这样一件颇有制作性的作品,这是有它的文化价值的,还兼具净化心灵的社会功能,值得肯定。”

    同牛克诚一样,对于多数专家对中国画现状有能品、没妙品现状的担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邓福星认为,对这一现象可以用平常心看待,大可不必过分忧虑。因为他觉得,“这届展览作者的主体年龄段是偏低的,大多在40-50岁范畴。这部分画家群体代表了当下中国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向。在他们的中国画作品中含有相当多的非传统中国画的成份,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及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他们的作品真实反映了自己的当下状况,不可能出现我们所想象的齐白石那样的作品,更不可能诞生像八怪那样风格的作品。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中国画领域在扩展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转变,中国画的审美意识有所扩展和转移。笔墨当随时代,这便是当下中国画的真实反映。”

    碎片化的创作手段呈趋势化

    在此次中国画展览中,碎片化的构图模式与前几届美展相比,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一种比较明显的创作手段,粗略估计足有几十张之多,如《群乡蔬谱图》、《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乡野拾趣》等均是采用了拼贴的表达方式,将多幅小图集中在同一主题下,组合成一幅大制作。但若仔细观察,每一幅图都是有结构的,都可以独立成画。然而,这一创作手段在研讨会现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专家力捧,也有专家极力反对。郑工对这一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碎片化的表达手法,经过画家思考以后有了一个重构的可能。有的作品通过笔和墨的细小情节画了整体的风景,同样也是把整体的形式进行一种风景式、片段式的叙述,两者相互补充。从创作方法来讲,画家将日常中碎片化的记录方式进行了重组和再利用,在一种新的思考逻辑下,按照一个主题方向重新排列组合,开启了一个从局部细微的小地方打开叙事的构图模式”。

    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传席则对这种表达方式持反对意见,并认为有重复之嫌。他谈到,“有的大画里面是由很多小画拼接起来的。小画多了,重复的也就多了。小画组合在一起,重复是最忌讳的。就如同写诗,最怕同义词重复。他勇敢地重复,毫不顾身地重复,那么这个诗就肯定不像话了。其实,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了。可以制作,但不能太多。中国画应该反映画家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灵性,文化基础很重要。使用一定的制作手段使画面丰富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全国画家都在制作上下功夫,说明整体艺术水平的下降,文化水平也在下降。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对这一表达方式同样持批评意见。“尤其是在人物画创作中,多个人物堆砌在一起,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不明晰。我觉得这还是中国艺术家不理解语言的结果,在画面中究竟想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情节,这是需要仔细构思的,简单地罗列组合不可取。”在研讨会中,张敢对这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注:本文根据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发言录音稿采写)

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全国美展为何被画家“逆淘汰”
• 黄宾虹的山水不可名状 但并非一排点一排黑
• 齐白石年逾40后很少画人物 曾绘直立仕女图
• 收藏国展作品有技巧:不看名头看作品
• “九九变法”王兰若作品展在北京画院开幕
• 各具神妙 各有千秋——南陆北李陆俨少和李可染
• "色•非色——巴黎时期的朱新建作品展"亮相荣宝斋
• “文墨儒风”中国画展在美国韦伯斯特大学举办
• 民国女画家陆小曼: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 万鼎携17米巨幅山水画大秦岭走进大会堂
• 齐白石笔下最漂亮的虫子
• 全国美展雕塑展闭幕 太原美术馆突破20万人次
• “苍劲风华——尹默中国画作品展”亮相北京
• 钱海潮:中国水彩、粉画迎来非常难得的机遇
• 《松风婧待》李晓松、鲁婧中国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 中国传统绘画植物的隐喻——草木有情
• 赵纯:关于十二届美展中国画展的思考
• 当前有一种危险趋势 就是用西画来淘汰中国画
• 首届“陆俨少奖”中国画展征稿启事
• 中国画要敢于面对重大现实问题
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 市民在西洋美术馆享受“鱼”文化 市民在西洋美术馆享受“鱼”文化
  • “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 “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
  • “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 “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
  •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