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段时间,笔者一连读了两篇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对于有人提出“工笔画为何不出大师”的命题,笔者思之再三,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当工笔画成为当下各大获奖展 览厅上的亮点时,不得不让一些人觉得应该出大师的时候。加之,时下即是一个难出大师的时代,但又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显然,在很多人眼中,“大师”的 门槛并没有降低,这是好事。这如同我们的莫言在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多少国人又是多么地期待。之所以笔者说它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妨从命题中的“工笔 画”与“大师”两个术语说开。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内对美术的分类极其繁杂,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不像现在的国外,基本上都统统归为绘画类、设计类,再往大一点就直接说艺术类,哪 像国内如此分法。以中国画为例,按题材分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按材料分类,可以分为白描、水墨、界画等;按技法分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按画幅分类,可以分为长卷、立轴、扇面、斗方、中堂等。具体在人物画上,又可以分为肖像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等;山水画上,具体可以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工笔山水、泼墨山水等。虽然古人对题材的划分是有多种,但并没有出现“工笔”和“写意”这样区分的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把“工笔”与“写意”并列在一起,让人理解有歧义。一般认为,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并称。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少人也总以为工笔与写意相对。其实,“工笔画”中也有“写意”的成分。这是多数人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以不从事者占多。笔者在查阅该词的出处时,发现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工笔”一词。“写意”一词,古人却早已有之。比如元·夏文 彦《图画宝鉴》卷三写载:“(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也使用:“倪云林、唐伯虎之用水墨作画,惟其写意,斯称大雅。”古人多半是以“细笔”和“粗笔”来作区分,譬如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就出现“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
此外,我们把明中期时代的沈周的两类山水作品分为“粗笔”与“细笔”两种风格,并没有选择其他词汇。显然,今人把“工笔”说成是“写意”的相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为此,笔者推测不少人以为“写意”仅仅是“意笔”的意思,从而导致以讹传讹,及至今天。要知道,在中国绘画里一直存在写意传统,无论是所谓的工 笔画,还是写意画里边,都是如此。笔者曾经问过从事国画的朋友,也认为“工笔画”里有写意的成分,并不把自己的画当作工笔画来来看待。
再来看“大师”一词。面对时下,各种名目的大师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不少工艺大师之外,不少国画大师、国学大师纷纷出户,不再深 居简出。严格来讲,大师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经得起来自时代的考验。我们说吴昌硕是大师、齐白石是大师、黄宾虹是大师等级别的书画家则无话可 讲;对于那些亲人好友或者“有意”为之者喊出来的赞词,我们不少人多不会苟同。
前不久,“某某美术馆”在某市政府的配合下在南昌八大山人公园开馆,随即“大师某某”的称号不胫而走。笔者认为,一个连中国美术史传中压根就写不进去的书画家怎么就叫大师了呢?为此,被不少批评家猛批了一把。看来,我们叫谁谁是“大师”的心还是慎重为好。那么,有人不免会发出追问,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其实,评出大师的条件有不少。笔者以为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且包前孕后。我们常说:“艺术贵在创新。”艺术家如没有自己的个人面貌,就不成其为艺术家,至多工匠而已。有了自己的风格,不能给时代与影响,也不能称之为大师。可以说,古代特别是今天的书画家,个人风格多数能够找到,以至有人认为,每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风格。笔者认为,对于有些书画家所谓的风格只是一种个性上的流露。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吸收的养分不同,自然每个人的认识包括对艺术的认识甚至画面的认识都是不一的。
我们知道,徐渭、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都是能够影响时代的大师。一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跳出前辈艺术藩篱,勇于变法,终开一派之风。二是艺术功底深厚,且题材全面。即使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深厚的功底也是不行的。当今能够同时兼善山水、人物、花鸟题材的画家不多。就连同时兼善书法的画家也不多,特别是在工笔画上。多数画家以大、满、繁为工夫,以求展厅效应。历史上元代的赵孟頫,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还是白描、工笔、重彩亦或书法、篆刻、诗文可谓无所不能。
近现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也都能兼善多门艺术。三是人品与艺品并重,且有口碑。作为大师者,人品是不可忽视的。后人之所以顶礼膜拜,不 仅仅在于其艺品。大师者,为人之师范。一代大师的过世,被人流传也不仅仅是其艺术作品,还包括精神部分。古今书画家特别是讲究这一点,为艺首先是做人问题。比如宋代的蔡京按理应列为“宋四家”之一,但由于其人品问题,无缘列入,最终选择了蔡襄。这种人品问题与赵孟頫不一样。赵孟頫是在顺应时代,但在清代 傅山看来却没得到理解。这里不作论述。
总而言之,有人把“工笔画”与“大师”放在一起,很难让人理解。按此说来,那么大师就有多种多样技法类型的大师?诸如,重彩画大师、泼墨画大师、白描 画大师如此等等。笔者认为,工笔是一种技法,不是一个画种,如同重彩、泼墨、白描等技法一样。同时,工笔也不是一种题材,而是一种体裁。它不能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肖像画、风俗画等题材相提并论。之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很难说不是因为工笔画在当下的繁荣景象。一方面,国内出了不少优秀工笔画作品。无论是老一辈从事者,还是中青年这支队伍都是很大的。不能否认,这些年我们国内这支从事工笔画创作队伍取得的成绩。比如,刘大为、何家英、陈白一、贾广健、喻继高、毕建勋、李传真、方正、喻慧等等一大批创作者的作品多为我们所熟知。并且,不少的工笔画家还兼善意笔一路的创作风格。面对这么一个繁荣景象,是不是就一定能出大师呢?非也。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整个时代大氛围所致,另一方面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时下另一种现象引论一下。现今不少画 家,特别是那些急于走市场销售的画家,只精通一到两招,比如学画梅、兰、竹、菊、虾、虎、猫、葡萄等等,以一招吃遍天下,以至不少画家给自己标签为“梅王”、“画虾大师”、“张葡萄”等等。之所以,提及一下,是因为当下不少画家越来越“缩小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基本上都得了“贫血症”——学养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很多画家都可以说是不择不扣地职业画家。即使进入体制内的书画家,也多不会安心。从而,导致很多的画家依靠市场依靠展览依靠购买者。总之,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可谓多重不一且复杂。如果说,今天的“工笔画家”不能拓宽自己的绘画领域以及弥补来自学养上的不足的话,造就大师的愿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