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展厅中,你看到一幅草书写得很好,但具体写的什么内容,你并没有留意,写错几个字你也不知道。书法家注重形式,观众作为欣赏者的聚焦点,也在于形式。这种现状注定了这个时代只讲究形式,而对内容不关切。”荣宝斋书法馆日前举办“新春楹联书法展”,书法篆刻家李刚田作了题为“近百年中国书法溯源”的讲座。
他在回顾中国书法展览时代30余年的历程时,认为从出版、教育、市场的繁荣,一直到相关产业的振兴,推动着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总体评价应该是肯定、积极和乐观的。但他同时指出:古代书法重对“人格”的修炼,而当下书法重对“人性”的满足。“人性”的表现一方面是追求作品形式对感官的刺激,获得感官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书法展、赛的形式把书法人带入了竞争的队伍中,书法成为书法人竞争生存的职业,人的物欲支撑着书法创作。对作品外在形式美的刻意追求掩盖了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内涵,也就是崇高的人文精神。职业化、市场化的竞争一方面是推动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化解或稀释着中国传统书法对人的精神修炼与人格培养的作用力。
李刚田认为,近代和之前的书法属于“书斋时代”,1979年后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到全新的“展览时代”。书法展览成为主要舞台,书法艺术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作品形式、书法的价值判断、书法队伍的构成乃至书法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书法队伍的构成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人仕夫转化为以艺术创作为指向的艺术家队伍;书法创作的理念以突出形式表现、突出书法展览中作品的视觉艺术属性为主要特征;而职业化的竞争性成为当下书家的生存状态。书法走出了文人书斋,解脱了儒家中和思想的局限,现在的书法展览,从过去对一件作品的独立赏读变为在众多作品的对比中突出其形式美,书法不再是文人赖以“修身”的日课,而成为社会公众特殊的文化消费。
他举例说:“‘厚德载物’这个词,意思很好,但是我在展览会从来没敢用,因为这四个字都是笔画比较密的字,布白空间不好安排,我可以刻规矩,但难以刻精彩。我在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当这个内容不适合表现形式时,我也会放弃它。在展厅的背景下,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突出形式,形式成了第一位的选择。”
李刚田把目前大家在展厅常见的书法称为“展览体”书法,只求新与奇而不顾美与雅,只有刺激人眼而不求感动人心。他举例说,有一次全国书展,一个赞助展览的老板收藏了全部展品。“我跟他说,这些作品你能赚钱就赶紧卖。他说这都是全国获奖作品,镇馆之宝,没打算卖。我说,这些获奖作品很多是小片的纸拼接在一起的,而且是五颜六色的纸,纸质比较差,不耐年代,不能折叠,不能揭裱。30年就是一关,有些纸就不行了。过去讲纸寿千年,现在的纸只讲究视觉效果,作品耐不耐久不在考虑范围。”
古人书法没有太多的形式张扬,而通过笔墨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书家的气质禀赋乃至人格魅力。与当代创作恰恰相反,古代书家在形式上无意标新立异却表现出风格的独立性。他认为,“展览体”如同服装模特的T台表演,只可存在于舞台而不能使用于生活。当下书法的种种表现与书法人的创作态度乃至生存状态,值得我们认真作出反思。
李刚田提出,书法创造者要克制自然的人性欲望,追求精神的人格理想,“为他人”,更要“为自己”。不但求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的独立与个性化的追求,更要保持创作者精神的独立与文化品质的个性。作品不但要给人感官愉悦,更要让精神感动。作品不仅仅要形式夺人,更要耐人寻味,要承载渊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乃至后一代书法人的使命。”(李刚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