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5年1月16日下午,“思想与未来——大学与美术馆”论坛最后一部分“被动与主动:知识生产的有效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该部分议题详细探讨美术馆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从公众角度探索美术馆文化建设新的可能性。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担任本场论坛主持,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易罡分别做主题发言。
张子康:博物馆、美术馆的思维模式建立
现在还有一些思维模式是一种流派的思维模式,我们不是一个创造者的思维模式,我们是在共有的审美艺术的美学价值里边找到个性,然后从传统里面找现代性,从外国里边找中国性,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二三流的思维模式。因为你推出的艺术不可能是一流的,一流的艺术肯定有很强的新的艺术美学概念,有新的思想。如果我们推的艺术全部是二三流的艺术,我们这个顶级的学术机构,这样一个文化建造的机构建造的全是二流的艺术,不是很可笑吗?所以说,我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学术思维模式?这一段我一直在想。我发现世界上有一个共识,一个艺术家有创造力的、个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个理论家发现这个东西有价值,然后放大于学术阶层,经过学术讨论发现它价值的存在放大于文化阶层,放大于社会进入美术史,是不是我们这样的一个学术机构或者是美术学院我们的思考上有这样的一个思维模式?要不然怎么建立一个非常丰富的美术史,非常辉煌的文明的未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今天我们建立的都是什么呢?就是说美术馆的这种真正学术的建立,长远价值的思维模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都是一种二流的思维模式,我们一直依托于这个东西在学那个东西在这个地方嫁接这个东西,那我们就完了。我认为那是一种流派的一种思考模式,因为出现一个流派,但是你们又把前端给去掉了,因为这一个流派展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些创造性艺术家的共同价值所在,然后这个形成的价值放大了这个群体的一种价值所在,价值体系的策划才能做好一个流派展。
对于一个流派的艺术家来说,应该是通过这一群人共有的价值体系找到每个人的个性来形成一个大的价值体系,这是流派概念,而不是一个个体概念。我们做一个大的社会化推广的展览,这种展览作为一个美术馆的角度放大于社会,那么多的观众来的时候你如何推动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国际上美术馆这几年越来越提倡这种推广和教育的作用,因为一个大家不认可的东西通过把它让大众认可需要的很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很多的这种好的想法、好的推动才能够完成。可是在中国这种商业发展时代里,商业不断地在放生的时候,使我们的学术越来越弱化。因为商业有时候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说后来美术馆不断地在推动衍生艺术品的一种发展,然后一定让推广到把衍生艺术品卖到全世界,人家是把好的艺术传播给整个的全世界,然后他用商业的方法在传递,如果我们用商业的方式在传递一种无价值的东西,那还不如不做这样的东西。
我们创作的是有一个丈量,就像现在我们要有价值的一个定义,每一个人的层面不一样,比如说文化产业,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我想提醒一下就是说这个定位就跟一个国家整个的战略是相匹配的,像美国定文化产业就是版权,版权就是创造力,创造的价值产生的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最后什么在说话,就是创造出来的价值,因为它是版权交易;英国是创意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带有设计性,它有一个好的资源,又讲究了一个传统的文化的这个资源厚度,因为英国跟美国人不一样,他们对这个东西进行了新的创作,然后产生新的价值再放大于社会,它照样有一种创造力的这样一种过程来完成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所以作为一个美术馆来说,它的定位,实际上已经国家给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如何去实现它实际上是美术馆人的事情。美术馆在这个阶段里边,这个教育的放大不仅仅是对一个大众教育的放大,而是对于一个上层的影响,对整个文化的影响。到底认知一个美术馆的价值所在,然后我们今天可能就会起的作用不一样,如果我们今天都像这样的讨论尤其是对美术馆这样的讨论多了,对美术馆认知了,这个美术馆以后才有未来。(作者 张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