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周南平《荷花》
自从八国联军打进中国,直到现在国人都仿佛一直深陷于“洋火洋枪”唯“洋”是瞻的情结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上世纪“八五”思潮,西方文化一次又一次如肯德基般无情地消解着几千年来我们精心炮制的炖汤,使得原本十分懂得用三个口去品味的国人变得只会实用主义地吃喝了。品格的定位也不再是悠远绵长的回味,而是只取决于价格了。
对于书画作品而言,“品”是赏的过程,也是赏的方法,是观者与画者之间完全基于精神层面的交流形式。古人说“画如其人”,赏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从作品的立意与表现手法上完全可以洞见画家的审美情趣、艺术修为、人品高下,反之亦可以从观者的审美选择中悉见其品格与情趣的高远与低俗。
在此我并不是想贬低俗世的艺术作品,其实这些作品的贡献也是蛮大的,它们的确能满足非常大一部分人的审美需求。记得几年以前,我的一位非常有钱但却从未见过我的画的亲戚,一直嚷着要对我“扶贫”,扬言要在他的新豪宅中挂上我的几张画,但当他来到我的工作室,看了我的作品后,就顾左右而言他,完全不提买画的事了。我完全懂他,于是便带他去了画店,当他看到那些商业仿品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买到了他所喜欢的画作。看着他赏画时的笑脸,我想到了以前在农村体验生活时,看到的农民们过年贴剪纸、年画的神情,我这才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懂艺术的人,只是艺术作品自身只能满足各有所爱的精神需求。古人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来界定审美层次,的确是非常智慧而无半点褒贬意味的。所谓阳春白雪的艺术,是一种很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它却只能满足极小众人群的精神需求。
“富贵思淫欲”,这似乎一直是艺术市场繁荣的依据,但在当下好像并不能得到印证。当下所谓的“收藏家”更多的是收而不藏、俟机转卖而已,名曰“升值”。当“藏家”们问到我的作品升值情况时,我几乎每次都会说同一句话:“据我自己了解升值情况不佳,你如果喜欢,画是你的钱就是我的,我会谢你。钱,我可能会很快花完;画,你可以一直喜欢。你如果不喜欢,就留给我自己一直喜欢,我同样会谢你。”我的感谢是真诚的,因为你是真实的,正如我那个可爱的亲戚一样,都是真实的、有个性的。
但有另外一类人,人云亦云的人,却是可怜的。
画家的一生其实只做两件事情:看和画,理论一点的说法就是艺术感觉和艺术表现。这两件事情必须交替着去做,因为没有了感觉就无法继续表现。只是每当自己感觉迟钝并影响到表现的时候,读一点书看看别人的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因此得到了一点启发就该继续去感觉并表现你的感觉了。当然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毫无感觉的画家整天都在刻苦地“创作”,好像还混得不错,名气更是如雷贯耳。见到这种情况,青年画家迷茫了,人云亦云的那部分大众更是被忽悠了,见他们天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以为必然深不可测、价值非凡,于是奔走相告:我见到“专家”了!其实这类画家只是由感觉等于零和势利到极点的人构成的。
当然,艺术界、收藏界仍有因感而画、借物言情的画家,仍有“品”位高远钟子期似的赏家,只是这两种人太少了,少得他们都很难相遇了。(周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