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又是一年毕业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大美院大都加大了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宣传造势,尽显时尚华丽的秀场风格。不过稍有遗憾的是,虽然是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宣传,可在形式、内容、文案等细节上,与微信上流行的“面膜传销”、心灵鸡汤模式没有多大区别。无论是版式、创意还是文案策划都没有给读者提供更专业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图式。
由此观之,可见专业美术学院在自我形象构建和对外宣传时,还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做到效果的最大化,或者还不适应当下自媒体时代的自我推广和形象塑造。不过原先高高在上的美术学院如今也明白,如何将好作品用更有效的方式推广出去,是展现一个学院形象的必然选择。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年各大美院的网络推广做到目前这个样子,不仅是其教学水平的一个侧面呈现,更是当下各大美院文化趣味的一次直接展示。其特征是偏媚俗、过分商业化、容易被模仿,自然也就显得平庸。也许从这方面来批评某些美院显得有些过于苛责,但凸显出的问题却值得警示。
最近,复旦大学的形象宣传片涉嫌抄袭的丑闻给高校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引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这也说明国人对有些东西还是存有期许的,内心底线意识还在。至少,作为创意、创作为主的专业美术院校,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有别于其他非专业院校。
但实际上,各美术院校迫于招生和就业率的压力,面对市场的不断侵蚀,已难有招架之功。艺术与市场合谋,学生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成了常态。具体表现在毕业展览作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精致。无论是作品的外在制作还是内容的表现,都很精细、漂亮,追求速成效果,多呈现一种刻奇的趣味。因此,只要普通市民愿意购买,大部分展品都适合用来装饰自家的墙面。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年的毕业展览缺少有思想内涵的,在语言形式、创作观念上有实验性探索性的作品。老师和学生都明白,创作、展览这种作品是吃力不讨好的。大环境如此,师生也懂得趋利避害的基本道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前年曾撰《“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毕业展》分析过,悲哀的是,时过两年,这种情况有变本加厉的趋势。笔者日前读《中国油画》主编王昆的文章,他回忆当年读央美的高研班时,班上有的同学为了学费和生计问题,学习期间也偷偷画一些市场上好卖的作品,或者借鉴些流行的样式画作业。不想导师詹建俊不但不予支持,认为他们不适合高研班学习,还准备开除其中画得最多的某位同学,全班同学一致联名求情才得以留下继续学习。这种“固执”的行为也许会被今天的学生嗤之以鼻。在此,我不想对央美高研班教学做评判,但敬佩老一辈艺术家和学子对待教学和艺术的认真态度,至少,他们还坚持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
如今的毕业展已不再是以前向学院汇报自己四年学习的成果,而是一个大秀场。内容不是重点,好坏自己人可以关起门来好好说,终极目标是对外的形象宣传、气氛渲染和造势。学校可以宣传自己,毕业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曝光,以最快的速度签约画廊或售出作品者才是王道。
毕业展览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的模样,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曾有美院学生刚二年级,就被画廊签约,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这对普通学生甚至老师来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信仰上都是异常的刺激,引起的崇拜与模仿效应直接动摇了原已岌岌可危的日常教学模式。拍卖市场不断飙升的价格、青年艺术家培育发掘计划、各种奖学金无疑在给学生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起着揠苗助长的作用。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谁来评判艺术的高低,是艺术自身还是市场,早已说不清道不明,也懒得理会,团结起来,“共同富裕”才是正道。
随着当代艺术市场上F4们拍卖价格的回落,泡沫神话的破灭,毕业展览中傻笑的“大光头”终于少了,但各种小清新、插画、萌萌哒的图像正在流行。这两年水墨的热炒,各种实验的、新的、真的、假的水墨又开始充斥在毕业展览中了。讽刺之处就在于,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展览成了市场流行样式的展销会。
学院打着艺术的旗号跑市场,市场扛着艺术的旗帜忙掘金,虽已如此,但笔者还是认为,让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应成为共识。(薛亚军 作者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