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一年前就有媒体报道中国艺术家出钱去卢浮宫办画展,结果被掮客大忽悠了一把。近日又一篇《为何卢浮宫近千国际大奖只给华人发?》的文章在南方的一家官网上被广为转发,文章所述内容依然是涉及一些不知名的伪劣艺术家通过不正当手段参加国外艺术展览以及通过买奖项来欺世盗名的行径。然而,这些行径屡次重演,人数不断增加,想必有其一个“市场” 需要吧!
艺术家想出名获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通过真才实学以及正常途径去获得。走艺术道路的人很多,成功者且很少。但是,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各有不同。起初学艺术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天赋,经过努力直至中年或更晚些年龄,蓦然感到技不如人,学不如人,名更无从谈起。此时若改行的话,不管从能力上,还是年龄上,都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各种原因,一些有自知之明的艺术家虽然未能成就理想,但依然钟爱艺术,他们有的安分守己继续个人的爱好,有的只当修身养性或从事教育下一代的工作;然而,总有一些无能、出不了名却又不安分的伪劣艺术家,他们想方设法通过非正常途径花钱买取展览的机会,甚至购买虚假荣誉奖项来获取所谓的市场需要,这些手段有类似借鉴商业欺诈的嫌疑。但是,丑闻终究会不胫而走,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在网络时代,想不让人知晓的欺世盗名,谈何容易。相比无名且安分守己热爱搞艺术的人而言,那些通过出钱买奖来获得虚假荣誉的伪劣艺术家、大师们,显然是行业毒瘤,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视。
本来这类丑闻在业内时有发生,没有多少人会关注,都是在讨生活,无需挂齿。然而,丑闻居然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变成了一种变黑为白的成功之道,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丑闻为什么会不断重演呢?因为它们另有市场。说到这些不知名的伪劣艺术家通过买奖项来获得欺世盗名的荣誉,其目的根本不是给圈内或专家们看的,他们的用途是为了骗取那些不懂艺术、不明就里的权贵们的青睐。
吴冠中生前言道: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包括官员、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我想,这些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那些不懂艺术但手中掌握了相当权力的领导,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地对艺术指手画脚,并且掌控艺术对与错的话语权。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今艺术的收藏也如火如荼,有钱但没有能力鉴赏艺术的大有人在。但是,对于艺术收藏的不断升温,投机者又想从中牟利,怎么办?那只有看结果了。比如,看头衔、看获奖,尤其是看国外的头衔与奖项。许多人不一定知晓国外各类奖项的奥妙,但是,伟大的卢浮宫是肯定知道的,说不定也去逛过。因此,那些出不了名的且不安分的伪劣艺术家们想方设法地去卢浮宫参加展览,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卢浮宫买个金奖什么的,回到国内或在朋友圈里一定是可以忽悠的,毕竟懂行的人不多。这是另一个市场,一个不正常的市场,无知者所提供的市场。
我们如何能够尊重艺术?美国财阀洛克菲勒不懂艺术,但是他尊重热爱艺术的家人以及通过相关专业团队的管理与决策,使美国自1929年以来有了第一家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且闻名世界的纽约MoMA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尊重艺术并且有智慧。做到这点智慧,似乎对于今天的某些领导有些难度,因为他们没有艺术判断能力,却有决断艺术命运的勇气。由于有些官员、领导不懂艺术,但又常常喜欢发表意见,甚至决策一些重大艺术项目命运,致使不少有品质的艺术项目被搁置;而那些一心想获得项目,溜须拍马的伪劣艺术家,乘机迎合领导意图,最终,拿出的糟糕方案反而容易中标。归根结底,是用国家的钱,张扬领导的趣味与权力,何乐而不为。
艺术领域如今谈价格、谈项目、谈展览、谈获奖的越来越多,而做研究谈学术的却越来越少。可是,艺术的价值如果不从学术上去探究,留下的只是那些材料的成本,这些材料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文化价值的。也正因为艺术领域不怎么谈学术了,给了那些伪劣艺术家们可乘之机,以至于欺世盗名,为所欲为。曾经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理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愿望,今天在中国差不多已经实现。你若有勇气欺世盗名,你就是著名艺术家;艺术如此发展下去,门槛终将被踏破。伪劣艺术家犹如伪劣产品,若大家都不声不响,不予纷争,那就会使行业受到损害,更多的人遭殃。伪劣盛行的社会,黑白颠倒,价值观无法避免混乱。
与其他行业相同,艺术奖项设置初衷也是鼓励相对程度的优秀者,但是发展至今,名目繁多的艺术奖项其严肃性、学术性越来越少。不过,在行业之内做学问的艺术工作者也不少,应该说,他们具有一定艺术判断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主张被伪劣艺术家们的噪音所遮蔽。对于业内而言,学术价值的探讨,同行、专家的意见与认同,是比较容易得到长久的喜悦与尊严。至于各种名目的奖项,真正热爱艺术的,有实力的艺术家,其实并不那么看重。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在关注艺术之时,如果暂时没有能力鉴别,但又无法回避的时候,建议可以多听听业内专家的意见,或许更多的参考意见会带来更明智的决断,从而致使艺术欺诈行为毫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