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究竟是否任何东西都能成为艺术品?”这是法国作家雅丝米娜· 雷扎在自己的一部很成功的剧本《艺术》中发出的困惑,对现成品何以成为艺术品的话题,已经争议一个世纪且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在艺术接受史中,观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理解始终是被动的。而且,对于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因为它被假设为艺术的前提,或者被美术馆等固有体制所接纳,甚至拍卖天价成交的前提,才让人们从艺术的语境中寻找对其解读的方法,而非它本身具备了艺术的某些特性,并被人们自发地去断定其是否属于一件艺术作品。
罗曼·西格纳是瑞士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国际艺术界较早从事影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凭借着出版物和录像被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学院,并被广泛接受。近日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是自去年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中国首次个展以来,在中国巡回展出的第三回,第二站则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
罗曼的作品,无疑又把我们带进了雅丝米娜· 雷扎的“困惑”中。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用品,如椅子、木桶、餐桌或雨伞。并反复通过摄像机记录了重力、飞行和坠落等一系列的物理现象。如“椅子因椅底气球的膨胀到爆炸而翻到”,“用来盛放液体的木桶被打穿,变成了喷泉”,“发射器撞在墙面,动力消失而坠下”等现象。
可是,这不就是小学《自然》课本中所认识的现象吗?为什么在这里成为了艺术?这是观众在展厅中异口同声的疑问。而在一个由众多国内著名艺术评论家组成的讨论中,关键词也毫不意外地被“有趣”“反常”“搅局”“游戏的心态”等批评界习惯使用的形容词所占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也有以“无聊”来回应。
笔者权且不评价罗曼的艺术地位,哪怕出发点跟他已经被称为国际艺术大师这一现实无关。笔者只想从艺术批评的方法论层面,进行探讨“自然现象的记录”与艺术品的关系。无可否认,上述几个关键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不自觉地说明解读当代艺术作品的现实困境,由于无法从以往的艺术史框架里寻找到坐标参照,大多数情况是先假定面对的作品属于艺术作品,然后再试图从词汇上寻找合适的描述,因此,从人性最基本的判断中出发,“有趣”“有意思”等词汇便活跃其中。相比之较好的评价则是“反常”“搅局”,因为这是当代艺术从发轫之初便一直被强调的特征。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陷阱之一。
但在哲学家康德看来,一个“趣味”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更应该是情感的判断,而非认知或逻辑的判断。而这样的词汇往往难逃成为观众理解当代艺术作品的搪塞之词的嫌疑。毫无艺术史修养的观众对此依然一头雾水,到底评论家认为的“有趣”所指是什么?甚至有观众并不以为然。更不要说让人感到“有趣”的事可多了,为何它们却不能成为艺术品?
在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看来,艺术作品是对艺术家意图的呈现。而美术史家贡布里希也曾言“世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似乎均道出当代艺术的一个评价陷阱,我们在讨论艺术品的前提,是其背后均有一个艺术家,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迫使我们在解读其作品时想尽办法寻找与艺术相关的词汇来形容,然而,事实上,却极少人去探究何以使得他成为艺术家。(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