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书画艺术究竟有没有恒定的价值标准?农耕时代是通过书画家作品的长期、广泛流传,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形成价值依据。过去时代也早就存在书画家因身份地位 显赫,其作品在一定时期流传甚广,价格高昂的现象。老一辈文物专家常常在鉴定前代官员附庸风雅的书画时,会藐视地斥之为:纱帽。在历史的长河里艺术肯定不 能单纯依靠时誉成立,但艺术评判的标准本来就有很大的弹性,知名度本身也是价值的一个方面。对于同时期、同等水准的书画家而言,知名度的高低是其作品流通 性和价格的决定因素。
每当面临书协、美 协、画院、美院领导换届,画廊比有望上位的书画家还要亢奋,他们有的在囤积作品,有的也借机兜售。倘若自己坚信的候选人没有当选,前者造成大量积压、亏 损,后者遭人诟骂。画廊特别关注当代书画家的职务升迁,是符合艺术规律的,从在商言商的角度也无可非议。问题是,身份带来的附加值成了衡量当代书画作品价 值的普遍依据,应该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当代书画丧失了健康的功能性流通。过去当代书画作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装饰、欣赏、把玩等需求走向市场的,购买者不同的兴趣爱好主导市场,使不同风格和地位的书画家呈现共荣共生的状态,书画家的知名度因为不关乎作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所以对作品固有价值认识的偏离度影响相对小得多。画廊也可以通过书画作 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需求、反馈,选择自己认为适合推广的书画家。而现在的状况是,几乎没有人购买书画作品是为了满足使用功能,一致的取向都是投资式收藏,即 成堆地囤积在那里,等增值,好变卖。
其次,当代书画艺术的价值评判标准表现为多元形态下的混乱。主流意识形态对书画艺术的评判标准体现在获奖作品,题材先行,政治第一;主流美术教育对书画艺术 的要求是,一味求变,刻意创新;艺术品市场的走势多少有点反映赏画人的标准,即重质量,亦追名头。但是艺术品市场主要是前代高端书画行情的反映,当代少部 分书画家步入高端市场,大部分书画家则借助市场规则的不完善,弄虚作假,伪造行情。所以市场被多数低端投资者怀疑,同时又渴望自己手中的低端艺术品未来成 为市场的宠儿。
中国当代书画使用功能缺失和价值标准混乱,在双重主体性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却表现出书画家辈出、市场交易旺盛的一片繁荣景象。画廊推销书画作品与买画人购买意愿,共同的切合点就是 未来增值,众多价值认定都被怀疑,唯一颠覆不破的真理是:书画家的知名度将决定其作品的价格。这种市场条件下,画廊作为信息优势方,毫无疑问会先知先觉地 押宝在自己认定的有投资价值的书画家身上。
主席、院长的位置毕竟太少,投机市场有太多的需求,于是副主席、副院长、秘书长,甚至副秘书长,都成了预期投资的香饽饽。这些职务人选仍然不够市场需 求,或许是不够画廊卖点的开发,最近常听到有人说,我就赌他是某某博士,论资排辈总有一天会轮到他。轮到他的还是那个位置,实在是玄。不谈使用,就说投 资,前提是价值认定,然后才是附加值。随着时代变换,不可能有那么多书画作品凭官职流传。看来价值投资的理念,离画廊和买画人都很遥远。(作者 孔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