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海派书画”是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起源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一般而言,“海派书画”与“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等并称中国近现代书画五大画派。
任伯年《华祝三多图》2011年1.67亿元成交
一、何谓“海派书画”
“海派”的原意是指20世纪初时与“京派”相对的“海派”京剧,而且渐生贬义,后来慢慢将“海上画派”简称为“海派”了。
“海派书画”的形成具有组成人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贴近大众等特点,从各个方面迎合了收藏者的趣味。比如,任伯年的绘画兼工带写,雅俗共赏;任熊的人物银勾铁画、清新活泼;虚谷的动物虚实相间、情趣动人;赵之谦的花鸟笔墨酣畅、设色浓艳;蒲华的绘画笔意奔放、风韵清隽;吴昌硕的花卉以书入画、气势雄强;吴湖帆的山水秀丽丰腴、清隽雅逸等。
对于海派的分类,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认为:
“海派书画”作为绘画史的组成部分不能被忽略,对近代画坛影响非常大。其风格上可以分成这样三支:
第一, 赵之谦、吴昌硕为首的金石画派,对现代美术史影响很大,产生了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这样的大家;
第二,由陆恢开始模仿四王传统绘画,一直到吴湖帆,其中也包括张大千、三吴一冯、郑午昌等,他们具备宋元绘画的基础,这一部分的画家非常多;
第三,是解放后产生的一批新海派,包括谢稚柳、刘海粟、程十发、唐云、谢之光等,他们的艺术没有完全继承民国海派,博采众长,只是人生活在上海而已。如果把黄宾虹、陆俨少也算作海派未免有些牵强。
二、“海派书画”市场萎靡不振的原因
近年来,在近现代书画拍卖的天价纪录中,很少看到“海派书画”的身影。在内地拍卖场上,“海派书画”的价格似乎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同等地位或艺术水准的“京津画派”画家作品的价格。有人就做了这样的类比:吴昌硕作品价格低于齐白石作品,谢稚柳作品价格明显低于李可染的作品,程十发绘画的价格低于黄胄的画作价格等等。
吴昌硕《花卉屏风十二扇》2014年3852.5万元成交
有人认为,“海派书画”市场偏低主要在于有关艺术研究和评论的不足;此外,海派的真迹精品多已经流到海外,有些好作品在收藏家手里,因为价格太低而不愿意拿出来。有人想买海派作品,但苦于没有资料和标准,因真伪难辨而不敢下手。
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戏称“海派书画”是“市场毒药”:“在拍卖场上,每次‘海派书画’市场一启动,拍卖市场就开始全面调整了。”
说起“海派书画”价格不高的原因,经营上海工美拍卖公司二十年的总经理廉亮是这么来看的:
“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画家的原因,说是‘海派书画’,其实画家中上海本地人并不多,除了王一亭外,多是从浙江、江苏过来的,好像凡是在上海生活的画家,都被冠以了“海派”。‘海派书画’最初形成的主要市场是在城隍庙,由那里的几家画店经营,面对的主要是市民阶层和旅游者,因此文化层次不很高。当时以任伯年为首的画家作品都是一些商品画,俗多雅少,讨个口彩,这就打下了早期‘海派书画’艺术性不够的烙印。
“第二,作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收藏者对西方文化,或者是中西合璧的文化相对较能接受,因此,这里的买家往往并不喜欢纯粹的‘海派书画’,有许多人倒是会喜欢‘京津画派’的作品,喜欢林风眠、吴大羽、颜文梁;这就不像当地人往往喜欢本地画家作品的惯例,也说明上海人的包容和‘海纳百川’的视野。说来有意思,反而北京人比上海人更喜欢买海派‘四大花旦’唐云、张大壮、来楚生等的作品。”
刘尚勇则认为:
“民国的时候上海是文化中心,那时上海的收藏队伍是中国的半壁江山,但那些收藏家收藏的常常是中国的古典艺术而不是海派艺术。建国之后,文化中心北移,海派就被边缘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同时承载了艺术中心、文化中心的身份,同时影响了艺术市场。京派画家的作品相比更加靠近主旋律,而海派画家则逐渐被边缘化了。因此,在目前的体制下,海派超过京派是没有可能的。鲁迅在民国期间就曾预料到:京派艺术总是要取代海派艺术的,海派艺术终将落于下风。
“原因之二,从近代以来,海派绘画就十分的商品化,画家为了金钱而画则作品品位过于世俗,很难出现有创意,有个性、艺术水准高的好作品。”
对于“海派书画”低迷这一问题,董国强有着自己的观点:
“海派中很多人价格并不便宜,并没有被忽略。吴湖帆作品价格从来不便宜,而且一直在上涨,赵之谦和吴昌硕一直也是市场的主力,尤其赵之谦作品的价格最近几年一直在上涨,‘新海派’谢稚柳的作品价格这些年呈上升势头,尤其他早年的作品。海派群体很大,画家人很多,如果画家一味复制传统,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在美术史上和市场上就会被忽略,这完全正常,是有道理的。
“市场总体上是公平的,比如,吴昌硕的弟子在吴昌硕的基础上并没有发展与超越,没有个人风格,被美术史和市场所忽略很正常,‘京津画派’齐白石的弟子也是一样的;‘岭南画派’除了‘两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以外,很多人的名字也不被世人知道,同时期画家、学生,也被美术史淹没;‘长安画派’除了石鲁、赵望云、黄胄、方济众,同时期也有很多人被忽略; ‘新金陵画派’,除了傅抱石加上‘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同时期也有一批画家被人忘掉了;画得不好就一定会被人们所忘却,不只存在‘海派画家’被忽略的问题。”
说到齐白石的市场强过吴昌硕,黄胄超过程十发的问题,董国强接着说道:
“论金石画派,没有吴昌硕确实就没有齐白石,齐白石虽然没有从拜过吴昌硕为师,但他学的是吴昌硕的艺术精髓,他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演绎,齐白石的含蓄、隽永、晚年变法之后的童趣等,都使得其艺术成就高于吴昌硕。这样弟子超过老师的例子比比皆是,吴湖帆的老师是陆廉夫和胡石予,他的作品价格比老师要高多了;王梦白是王雪涛的老师,其作品价格比王雪涛差远了;程十发和黄胄是同时期的艺术家,但黄胄改造了中国人物画的画法,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美术界对黄胄的评价很高,更多的人认可黄胄的艺术成就要比程十发要高,这里不是同时期就应该价格一样,也不完全是画家所在地域的问题。
“我认为,画家作品的价格不应该被认为是与地域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他们的艺术水准、美术史地位以及作品的存世量。石鲁也没有生活在北京,没在文化中心,价格也很高啊!市场和美术史没有忽略近代画家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与他们在不在北京没有关系!不过,如果画家在世时生活、创作都处于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受益确实会比较多。也不能说上海解放后就不如北京,五十年前,上海中国画院是中国画的中心,当时其影响力可是大于北京的。”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书画研究学者汤哲明则有着自己的看法:“‘海派书画’价格相对低,第一是因为书画家人数特别多的缘故。民国时期,聚集上海画书画家人数占到全国画家的60%到70%;第二,最关键的其实并不是‘海派’书画被低估,而是整个民国书画被低估。海派的繁荣在民国,民国画坛的主要力量是‘海派’,艺术市场近年来对‘海派书画’的低估,实质上是对民国时期艺术的低估。”
三、“海派书画”市场发展的未来前景
有专家认为,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重要的六大画派之一,“海派书画”仍是中国书画市场中的主力板块,其真正的学术和市场价值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近现代书画领域富有潜力的投资“洼地”,其市场价格也在悄然上涨。2014年北京匡时春拍中,力推的海派代表人物之一吴昌硕的作品专场中,50余件作品百分之百成交,成交额达1.04亿元,就是一个例证。
谢稚柳《金笺山水册》2014年506万元拍卖成交
廉亮认为,如今在信息广为传播的年代,上海的新一代收藏者会更加兼收并蓄,既能接受西方传统和当代艺术、中西合璧的创新艺术,也会有更多的人钟爱传统的“海派书画”。2008年北京画院与上海画院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一个题为《时代华章》的巡回展览,海派的画家在北京受到了热烈欢迎,北京的画家在上海也得到了认可。这样的传播和交流会有益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成熟发展。
从2009年秋开始,“海派书画”成交总金额较之前出现大幅增长,随后一直呈现价位整体平稳上升的势头。2011年7月16日,杭州西泠印社春拍中,海派代表人物之一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的成交价达到了1.67亿元,创造了任伯年个人单件作品的最高价。
2014年,为纪念吴湖帆诞辰130周年,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吴湖帆收藏展,刘益谦的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了规模甚大的“梅景书屋”师生作品展。近年来,吴昌硕、吴湖帆、谢稚柳和关良等有代表性的海派画家的作品成为拍场热点,成交价格也日渐攀高。2015年春拍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可见到不少程十发、谢稚柳的作品;杭州西泠、上海工美、上海敬华这三家南方拍卖公司中,海派画家作品所占比重有明显的上升。
这些推广都将为“海派书画”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曙光。(作者 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