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从2013年起,广州雕塑艺术家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系列雕塑相继走过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英国、新加坡、土耳其、德国等地,举行大规模世界巡展, 获得各地各界民众的欢迎和好评。这些展览对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让世界认识、了解和接受了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新面孔,开启了中国 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
近年,许鸿飞雕塑展览的成功已在艺术界形成一种特有的“许鸿飞现象”,引起艺术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他的叙事性“肥女”系列作品被贴上“平民化”“接地气”的标签,评论家们认为乐观自信的“肥女”雕塑为艺术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回顾近3年来许鸿飞“肥女”作品世界巡展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从国外及国内视角来看,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重塑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形象,拉近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距离,树立了未来艺术创作的新风向。
重塑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形象
2013年3月28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雕塑》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平民史诗——许鸿飞雕塑展” 亮相中国美术馆,并掀开了许鸿飞世界巡展的序幕。
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许鸿飞的“肥女”雕塑作品先后经历了澳大利亚悉尼站《欢乐海岸》和墨尔本站《墨尔本之约》、意大利西西里站 《西西里的阳光》和托斯卡纳站《欢聚托斯卡纳》;2014年的世界巡展有法国巴黎站《欢乐岭南》、中国广州站《回家·欢聚花城》、英国伦敦站《英伦邂 逅》、意大利都灵站《古都丰韵》、米兰站《鸿飞米兰》、佛罗伦萨站《丰情翡冷翠》、新加坡站《仲秋·狮城》;2015年的世界巡展则有北京站《环肥的谐 趣》、广州站《春肥大地》、土耳其站《乐在其中》,以及德国站《和平与未来》。
如此密集又高规格的世界巡展,在国内堪称少见。值得一提的是,许鸿飞的巡展不坐等政府资助,从自筹费用主动“走出去”变成“走进去”:如今“肥女”的影响力已弥散开来,国外相关政府或机构争先恐后地“请进去”。
对外文化交流或文化输出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应当输出怎样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值得思索。一方面,许多人感觉到,多年以来,中国在向世界输出展示国画、京 剧等传统艺术方面不遗余力,但在引起外国观众心理共鸣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国际奖项的中国电影或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面 貌,是落后与愚昧、荒谬的现实、丑化或扭曲的人物形象……这些文艺作品在国外造成了许多误读甚至负面的影响。
当下的中国需要展示欢快、自信、阳光的文化形态和民众心理。相比之下,雕塑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能让人心领神会,具有更加开放的互通性,而且西方人对立体造型的欣赏力比较强。
许鸿飞的作品在国外主流文化界和政界都获得了认同和赞赏。在新加坡展览期间,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偕国防、交通部门政要参观展览并合影留念。在意大利巡展期 间,意大利前总统钱皮发来贺信说:“这是一次机会,通过许鸿飞的雕塑,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现代艺术,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找到共同的契机。”意大利人还称许 鸿飞的艺术之旅是一次成功的“雕塑外交”。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潘耀昌教授认为,许鸿飞的雕塑不单在艺术形象上容易让人接受、喜欢,而且隐含着对当前社会转型和发展进程的深刻关注,这些雕塑以快乐的姿态释放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苦涩综合症”,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抚慰了人们的心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这样评价:许鸿飞的雕塑体现了两种当代性的融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乐观、向上、自信、幽默的精神面貌,蕴含着雕塑家自己的非凡想象和思考,他用“肥女”雕塑讲述着中国的故事,诉说着人类的情怀。
许鸿飞正是凭着“肥女”雕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可谓开启了民间层面文化输出的新局面。许鸿飞的作品从民间出发,用“润物细无声”式的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形象,展示了中国艺术表达。这种传播方式是在国际上赢得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文化输出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的国家文化工程,包括翻译、出版、影像制作与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全方位、具体化、深度化的文化实践,因此,中国文化输出非一人 之事,而是全民族的事业,具有国家战略与文化政策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认为,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在推广上遇到的困 境,跟中国文化传播的官方立场是有关系的,其实文化传播的更好载体是通过民间传播。
刘瑜还认为,文化输出是文化精神、文化形象与文化生活的输出,而不是满足于肤浅的表面繁华与感官的惊艳猎奇。在世界化语境中,输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话语对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这点来看,许鸿飞雕塑作品的世界巡展所带来的贡献,自然有足够分量。
拉近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民众,通过欣赏这些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户外展览,感受到了雕塑艺术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人们在欣赏户外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对美和真的审美宣泄,从而发现了自己内心最本质的力量。
许鸿飞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大众层面产生共鸣,是因为其作品在主题与风格上符合了大众的审美取向。他的“肥女”作品有先锋性,但又不纯粹属于先锋派,它们既 能被大众所接受,又与大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产生了美感。可以说,许鸿飞以“肥女”系列为代表的雕塑艺术走出了审美自律的王国,具有了更多的文 化性、社会性和公共性。正如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在其专著《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公 共的艺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可以参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公共艺术的变革成为了一种审美民主和文化民主的进程,它反映着人们对公共文化 领域认识的转变态度以及对公共艺术的新认识。”
在当前中国的许多城市,以雕塑为典型代表的公共艺术已进入市民的视野。不过,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取向而言,能否认同观念化的艺术符号还是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太多的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展示的都是抽象化的观念形象,它们以一种孤独的形态出现在城市的角落。在这些作品面前,大众时常感受到一种迷 惑与陌生。问题产生了:这是广大民众所需求的审美形象吗?它们或许只是一些艺术创作者的灵感试验?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艺术的人民性?
许鸿飞“肥女”雕塑无论是在城市文化广场,还是在校园或者历史古迹名街,民众均表现出对作品的欣赏并进而产生欢快的互动。这些社会效应表明,艺术创作不仅 仅是创作者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对民众无意识深处具象化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态度,是一种大德,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品质。可以说,许鸿飞的“肥女”作品巡 展,在很大程度上至少在国内拉近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正因为创作上的创新求变以及长期对人民性的思索,2015年4月16日,许鸿飞荣获了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 省作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他在表彰大会上作为中青年艺术家代表发言时表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 作要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作品才能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而对于艺术工作者的“德”与“艺”,许鸿飞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标准:艺术工作者的“德”应该通 过他的“艺”来展现,作品应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发声、为人民传播正能量。
树立了未来艺术创作的新风向
从当下的艺术创作潮流与趋势来看,许多艺术家早已从创作的自发感受转向一种文化自觉,开始对人类的行为、道德责任、社会意识、性别差异、多元文化主义、文化民主和审美福利等进行更广泛和深入地思考。
许鸿飞创作的“肥女”系列作品,无一不是以肥女的外形符号注入了故事化的主题性叙事,每一个作品背后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人最本真的一面和社会存在的思索。她 们所展现的不只是“肥女”这个群体本来应当拥有的权利和所向往的自由,也是以“肥女”这一艺术符号为当代人阐释人的最美好的精神需求。
这些艺术形象展示出许鸿飞在创作过程中对“个体”地位的重视。“肥女”系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代表着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她们热爱劳 动、有艺术追求、敢于表达内心,如举重、拔河、打球、骑车、赶猪、睡觉、跳舞、阅读、小憩、亲昵、拥抱……当你欣赏这些作品时,会觉得她们应该是我们身边 的具体有姓有名的某个人,而不是某一类被忽略群体的符号,她们是鲜活的,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有渴望与诉求。
实际上,脱离群体只讲个体固然不当,但抽掉个人空谈群体也是不现实的。尊重个人的合理追求,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充分激发个人创造潜能,促进社会发 展的一种重要动力。世界的美好,就是因为个体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个体的自由能够得到释放。诠释个体的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是许鸿飞“肥女”作品向世界传 达的重要价值理念。
重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简单地将“个体”与集体主义人为地对立起来,“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则包含着对个人权益、个人尊严、个人幸福和价值的尊重。在 这些观念的引导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再回避谈论“个体”和个人追求。张扬个性、个人奋斗和大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重要价值理念构 成。
这种创作主张,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是艺术的创作尺度。从本质上说,这仍是发现和阐释人的价值,塑造人的精神,用艺术的方式描绘人本应拥有的存在状态。
从人的价值出发,又以此为回归,许鸿飞早已领悟到了。(毕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