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唐卡属于藏族绘画艺术发展的形式,它自然反映出了属于雪域高原独特的审美情怀,以其浓郁绚丽的色彩、细腻的技巧、神秘的题材见长。如今,唐卡收藏热正悄然兴起,这与此前唐卡以在佳士得创下拍卖价格纪录不无关系(而这背后或也不无炒作之力)。
2009年,青海热贡地区的唐卡艺术成为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老唐卡在拍卖场上价格屡创新高,然而市场在一片繁荣之际,其实暗潮汹涌,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或许也是唐卡艺术遭遇的一场现代危机。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 “后继乏人、私下贩卖、次品充斥、精品损毁,唐卡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在藏地,漫长岁月里,人们并不直接把唐卡与金钱等同起来。在全民信仰佛教的背景下,物质的标码和画家个人的荣辱得失是被弱化的。以往画师抑或艺僧,都以去寺庙绘制壁画与唐卡为荣。这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光,报酬也不多,而且按照传统,不会有任何人能在画作上留下个人印迹。但是这一过程是荣誉的体现。
就像很多人对于唐卡的第一印象就是昂贵,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参与,给这门古老艺术带来了很多的活力,以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除去少部分藏家与研究者,大多数人对此不甚了了。如今知名度提高,但就像走出大山的单纯孩子一样,面对市场浪潮和金钱冲击,原本的纯粹有一点改变。
对于唐卡的传承问题,业内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有支持商业化现代化的运作理念,也有坚持传统坚守仪轨的信念。随着知名度提高,必然结果就是市场需求的暴增。与之对应,创作人群也有了改变。传统的师徒相承关系,培养一名合格画师的周期需要十年之久。这肯定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市场。于是,团队流水线生产应运而生。一个创作小组少则几人,多则成规模,大家分工明确,就如工业生产一样,填色的填色,勾线的勾线,大规模地量产唐卡。
其次,现代技术也大量地介入唐卡创作。甚至出现了很多打印底板,再填色创作的唐卡。这一分为二,尼泊尔的传统里是有雕版印刷后再局部填色的传统,这与如今大规模喷绘底板再填色是有本质区别。手工拉线也出现了许多用复写台透写,照葫芦画瓢的描绘底板的情形。
再从颜料来说,传统颜料磨制不易,色彩难得,价格昂贵,便出现了以次充好,用人工颜料冒充天然颜料,或者将二者掺杂使用的情况。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人工色彩经不起时间的变化,短则三四年,长则十几年就开始脱色,沉暗等变化。
由于处在相对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如今唐卡的市场缺乏判断的依据与标准。不少人利用信息不对称、鉴赏能力不到位、市场混乱等诸多漏洞,谋取不正当的暴利。以次充好,用普通的唐卡冒充精品唐卡,坑蒙消费者的行为。这从长远的角度对于唐卡的发展不利——但愿,这样的混乱局面只是暂时的。
唐卡艺人担心市场这把双刃剑,一面是利益,一面是急功近利、人心浮躁,不能安心学习传统技艺,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传统技艺断链……种种迹象表明,为了热贡唐卡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世传承,应该引起警醒,以便未雨绸缪。
(作者 王若凡 系上师大跨文化比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