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刘垠杉
日前,来自四川什邡的蜡像在网络中迅速“走红”,被网友戏称刷新了最丑蜡像的纪录,更有人调侃“明星又卸妆了”、“没有最丑只有更丑”。蜡像追求对人物形 象进行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而这次网友眼中的“最丑蜡像”却让人瞠目结舌。从图片上看,蜡像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衣着雕刻粗糙,一些女星的蜡像更让人难以辨 认出是谁。在调侃的同时,笔者由“最丑蜡像”联想到了我们的文化产业。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和作为经济基础的产业本没有概念范畴上的交集,而文化产业则把文化和经济两者联系在了一起,用成本、产出、效益等经济视角衡量、引导和 发展文化。蜡像是一种文化,而蜡像馆便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建一个蜡像馆并不是完全为了展示艺术家的技艺高低,主要目的在于盈利,而在网络中接二连三爆出 的“最丑蜡像”也并非艺术家随意的信手涂鸦,而是一种带有盈利目的文化商品。作为商品自然要重视质量,可这些让网友“丑哭”的蜡像却又让人作何解释?
事实上,观众讽刺蜡像不好看也是强人所难,谁都希望把蜡像做好,但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以及吸引人才机遇和平台。纵观这几个让网友 吐槽的蜡像展览,都是位于三、四线城市或者县级市,而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却几乎从未出现过诸如“最丑蜡像”之类的文化产业败笔,每一个艺术展览、每一场文 艺表演都力图精益求精。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之所以能够把文化产业搞得如火如荼,人才是关键。大城市通过既有的经济基础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进而吸 引着大批文化人才的聚集;虽然中小城市也渴望发展文化产业,却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素养的限制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消费市场,从而不具备吸引 文化人才的条件,而经济转型的压力和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促使中小城市硬着头皮把文化产业搞下去,其产业水平便 可想而知,难免陷入“最丑蜡像”的窘境。
一位“80后”作家曾写道,全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集中在北上广,而北京又比上海和广州加起来的两倍还多。悬殊的差距让中小城市在发展文化产 业上难以望其项背,缺少文化人才就难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竞争力差就难以维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消费市场、难以提供文化产业岗位,而文化消费市场的冷清 和文化产业岗位的稀缺就更留不住文化人才。如此的恶性循环让中小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举步维艰。但即便是一线大城市也并非顺风顺水,由于文化产业的高度集 中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相比于其他地区过高的工作和生活成本,使文化产业从业者压力山大。大城市的文化从业者在巨大的压力下叫苦不迭,小城市渴求人才却留 不住人才,一次次上演着“最丑蜡像”的笑话,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是我们遇到的一个瓶颈。
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需要多方的支持配合、多种手段的合力作用,毋庸置疑的是,发展文化产业终需改变地域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如果你是一位文化产业从业者,与其 一头扎入北上广拥挤的文化产业群中拼命,不妨换种思维,尝试去其他地方扩展文化产业的疆域,任何一个地方的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带头人,那里即便缺少完备的 文化产业系统和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但却有着更广阔的空间,需要你的才华为蜡像馆填上一件最美蜡像。如果你是一位身居中小城市的文化消费者,也可以从提高 文化消费层次、增加文化消费比重做起,消费刺激生产,有需求才能形成产业,你的需求也能够为家乡的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一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