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后人阅读前人是叠加的历史,本人正在经过的当下才叫亲历,以宫中摹画几十年的亲身经历看此次故宫特展《石渠宝笈》中宋人摹本, 才体会出什么叫“三才敬畏, 无我担当”, 才知道气格高标的下真迹一等是这样的“神品上上”。
南方日报的问题代表了广大读者最关心的《石渠宝笈》中的真伪和古画法传承, 今特全文转发, 以飨读者。
故宫研究院的专家常保立在故宫博物院摹画工作室工作了35年的时间,还执掌过摹画室10年。“石渠宝笈特展”开幕后,9月11日,常保立应邀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就此特展举办了一场讲座,并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很多人很关心《石渠宝笈》及此次特展中的书画作品是不是本人原迹。
常保立:书画“鉴定”是现代人给出的概念,古人讲究的是“鉴赏”,赏分高下,鉴定真伪,在他们眼里只有高下之分,没有真假之辨。宋人的摹本达到了传世的“下真迹一等”的标准。在古人眼里,“真品”一定是最高水平的。古人云,画分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像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明摆着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其水准达到了“神品上上级”。这与我们今人主要看是否是原迹的看法不同。
再比如,宋代之前的书画作品大都是不署名的。文化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大家共融共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到今天。
南方日报:我们看到,此次特展中,部分作品是以摹本形式呈现的。
常保立:负责任地说,这次特展中唐以前的部分作品不是原迹,但都是真品。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原迹,此次展出的《兰亭序》是冯承素的摹本,此外,顾恺之《洛神赋》《列女图》等名作在此次展览里也是以摹本呈现。因为宋人摹本达到了“下真迹一等”的传世最高状态,而真力弥漫,给后人以灵气往来,故无愧于一级甲等文物的国宝称号。
常保立:现在我们讨论古董拍卖,通常先问“是真是假”,紧接着问“值多少钱”。古人不讲“真假”,讲“真伪”。在没有电脑和照相机的年代,保留一份摹本是必要的。古代的摹画多为皇家内府的副本存档行为,这与今天的商人为牟利而造假(的行为)截然不同,前者担负的是文化传承的重任。
常保立:目前世界范围内藏有中国古代书画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拥有摹画专业队伍,这个队伍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摹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已经从故宫博物院退休,而摹画这一古老的国粹也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冲击,濒临失传。现在有了电脑喷绘的技术,复制得相当准确。但总感觉差了一点,没有了手动摹本画的亲切。手动笔画中带着后人数典传承的感情,充满了弹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