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宋永进
11月4日,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全山石教授及光达美术馆创始人陈火法先生夫妇的陪同下,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先生,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原主席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先生一行参观了光达美术馆正在举办的“迂回与深入”油画展。展览汇集了许江、杨参军、焦小健、章晓明、蔡枫、井士剑等国内画家的作品,与塞尚、马蒂斯、德朗、贾科梅蒂、司徒立等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同台亮相,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法中视觉对话,意在展示中法具象表现艺术的融合交汇,以期揭开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许江亲自为专家们讲解了法国具象表现绘画家的作品以及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在中国传统美术日渐衰微和西方现当代艺术观念强势涌入的大背景下,各种中西结合的美术形式和探索途径层出不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具象表象绘画探索,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西方现代绘画后期,极简主义、抽象主义,以及以宣扬“物性”的各种材料实验不断涌现,艺术家个性张扬无限扩张。这种过度的任意性表现使艺术渐渐丧失了与读者沟通的渠道,从而脱离了艺术的公共意义。具象表现绘画,借用现象学的方法论,用眼睛去思考,抛开先入之见,试图探寻具象绘画新的形式和内涵,并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具象与抽象之间发掘新的视觉可能。本次展览中,贾科梅蒂的雕塑,既不同于古典雕塑的写实形式,也不同于现代艺术的纯抽象样式,而是以一种迥异的面目超然地登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存在和力量。“修剪去空间脂肪”的孤独躯体,仅留下了瘦弱的骨骼和灵魂,让人看到一种无奈,感受到一种退让的极限,不是激进地反叛,也不是软弱地逃离,而是一种默默地直面,一种无言的忍耐,是对现实的另一种对抗。森山方的《楼梯》,则打破传统视觉的心理模式,以碎片式的形式结构和旋转式的空间次序,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家匆忙的日常状态和崭新的视觉空间体验,仿佛让观者随同艺术家的眼睛进行了一次空间的“卧游”。无论是贾科梅蒂眼中的虚无空间,无论是森山方眼中的视觉秩序,还是带有浓郁东方诗画色彩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人们对于“观看”的反思。
这场中西视觉的对接与对话,源于法中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内在共性。法国文化中那份高贵的诗意气质与中国传统审美具有某些相似或相近的因素。1991年,应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邀请,旅法艺术家司徒立第一次来杭州讲学,把法国具象表现绘画理论与方法介绍给饶有兴致的年轻艺术家。从此法中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已“功成名就”的一群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与西方具象表象绘画大师进行了反复的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如何观看?如何思考?画什么?怎么画?青年艺术家对这些原本熟知的道理和手段,进行重新拷问。他们毅然放弃原先成熟的绘画思考和表现方法,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论,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洗礼,并在与中国传统美术融合的艰苦探索中找寻自己新的艺术目标。不仅如此,他们力排众议,对原有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西方具象表象绘画的新理念和现象学的方法论引入教学课堂,以全新的艺术思维和观看方式进行体验式的教学实践。面对美术界疑惑甚至排斥的目光,画家的探索经历了徘徊、困惑、迷茫、疲惫、焦虑,甚至是沮丧和失望。20多年后,西子湖的润泽和清丽与地中海的温润和柔美渐渐融合,引自西方的中国具象表现绘画,最终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回顾上世纪中叶,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辈大师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把西方现代绘画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一次对接,在语言与形式的中西融合中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新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如果仅仅停滞于这个结合点上,那么,尽管在技术上或许可以超过前辈艺术的细腻与熟练程度,但在本质上必将无法超越前辈的文化思考和思维层次。显然,年轻艺术家没有安逸地依偎在前辈大师的既有成果上,而是果敢地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进行了一场“中国与法国具象表现绘画的时代同行之旅”(许江语),把注视的目光由艺术语言转向当下的生活现场,转向事物本身,转向对物象本质和原始状态的探视和表达,并进行了深度的哲学沉思和视觉追问,绘画实践则由形式的表象深入视觉的内涵,从而将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实践推向更深入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