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傅德锋
自从有了书法家协会,自从书法越来越沾染上商业气息之后,书法人的“书外功夫”里面便多了一样功夫,那就是对书协权利的向往与争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运作能力者,面对书协领导职务,就更是争先恐后,志在必得。每临书协换届,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除了私下托关系、走门路之外,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举办声势浩大的个人展览,举行气势壮大的开幕式,出版豪华气派的作品集,同时在各大媒体发布个人专题、专版,还要在很多大城市巡回,大有剑锋所指,席卷天下之势。这种现象,我将它称之为是为书协权力博弈的造势大比拼。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出于对更大名利的向往。曾几何时,拜金主义与官本位思想已经深入渗透到整个社会的犄角旮旯。作为书画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也同样具有物质欲望和荣誉需求。而一个相应的书协职位,自然会顺其自然地成为书法人获取名利的有效平台。以官位论尊卑、以职位论高低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惯性思维,官位低一级,自然会对自己的上级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唯领导马首是瞻。职位比人家低一级,自然感觉比自己高一级半级的人矮了一大截,很难有十足的底气。书画界亦是如此,人们总认为会员的水平要高于非会员,理事的水平要高于会员,常务理事的水平要高于理事,副主席的水平要高于常务理事,主席的水平要高于副主席,总之一句话,那就是认为“主席的最好”。从中国书协到省市县级书协,大致相同。无论是政府官员、普通百姓还是企业、画廊老板,真正懂书画的其实并不多,孰好孰坏,无由分别。于是乎,便以官衔职位来评高论低。
官衔高、职位高者,即便书写水平稀松平常,也会门庭若市,炙手可热。他们“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出入车接车送,前呼后拥,有领导捧场,有老板买单,赚得钵满盆溢,不亦乐乎。可谓神气十足,风光无限;而那些无官无职者,即便水平再高,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使主动走出家门,在江湖上闯荡,也少有问津者。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食宿问题都很难解决,匆匆来也匆匆去,郁郁寡欢,心凉胆寒。
于是乎,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人们不再将读书、临池、做学问和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投放在谋取官位和职位方面。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要在书协争个“一官半职”,为自己能一朝显达扫平障碍、铺路架桥。
于是乎,发展到后来,书协的机构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以至于一个省级书法家协会往往会出现十多位甚至数十位副主席。有一个偏远地区的县级书协,居然也搞了几十个副主席,连从事那些不正当职业的小老板也赫然在列,还美其名曰“资源整合,共谋发展”!且据了解,基本上所有的书协内部都不怎么团结,大多表面和气,私下紧张。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山头”,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追随者,互相抗衡、互相掣肘、互相诋毁、互不买账。修养略微好些的,尚且能够在表面上互相给点面子,大致维护好协会的基本形象。修养差的,则食不能同桌,行不能同车,箭拨弩张,势不两立。或者当面直斥,或者暗地使坏,使人大跌眼镜。感觉有些书协组织不像是艺术组织,反倒像是“黑社会”团伙一般。令人嗟叹不已!
书法协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团结大家,资源共享,为中国书法在新时期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民族争光添彩。但时至今日,却演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名利角斗场和少数人的“洗钱”工具。这实在是当初那些发起成立书法家协会的老前辈、老先生们所始料不及的。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对书协等民团组织(实际上是半官方化机构)进行规范、清理,也是迫不得已,但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假如书协这样的民团组织继续如此发展,只能对艺术对社会有害无利,至少是弊大于利,似乎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在没有书法协会、没有如此使人眼花缭乱的展览之前,书法人反而能够在各自的生活空间里,静下心来,孜孜不倦、认认真真地读书、临池,做些学问。尤其是从民国进入新中国的那一批书画家,他们大多从未担任过什么书协、美协主席、副主席之类的职位,但他们个个都是大家甚至是大师级的杰出人物,即便像齐白石、启功、沈鹏等先生,虽然他们担任了书协美协的重要职务,但那都是因为他们学问做得扎实,艺术水平高,绝不似当下如此这般,什么人无论水平高低,只要有来头就都可以在书协谋得一席之地。
在我看来,但凡将名利权势看得比较重的人,在艺术上都不会真正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他的根本心思并不在艺术之上。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诞生在那些仕途并不如意者的手中。艺术家需要较好的物质生活,这无可厚非,但物质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要当艺术家,就不要一门心思想着发大财,要一门心思想着发大财,就不要当什么艺术家。因为艺术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尤其是从事书画,当它失去了基本的物质保障的时候,作者的探索也许会半途而废甚至夭折;而当它沾染了太多的铜臭味的时候,它也会远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