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现代艺术究竟如何遗失了艺术精髓?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引发对城市化的思考大华禅画:版画作品推广展亮相颐和悦馆制砚名家:顾琢黄铭有几何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齐白石《五蝠行云图》兼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上海明轩2015秋拍推出张大千力作《文会图》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香格纳新加坡开幕《河原温》陆平原个展2016年1月8日开幕首枚生肖猴年铁画艺术邮票亮相芜湖新手请进:油画保存收藏小技巧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画家马继忠专访:创作无偿捐赠给国家冷军等7位艺术家作品在武汉展出张峥嵘:为民间艺术奔走疾呼美国艺术家用一张图画出整个宇宙美术馆上市 是圈钱噱头还是生存突围王尔健在当代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获大奖端砚收藏家:悠悠端砚缘国画中的三分天下:画风不同怎么在一起高清图:丹青谱·张俊、吕少英、阚传好国画作品跨年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 视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迎新年-津南区美术书法精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高清图:巾帼翰墨-天津市妇女书法提名展在市文联展览馆开幕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高清图: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视频:在传承中创新 贾冰吾的冰雪水墨视频:著名书画家孟宪奎喜收爱徒暨庞博拜师仪式高清图:自游·自在—石增琇水彩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高清图:天津师范大学书画院举办迎春美术作品展高清图:“色墨生象—学院派画家小品艺术展”在天津国墨书画馆开幕著名诗词家王焕墉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展览生产线:当代艺术家的社会风险与艺术风险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5-12-17 11:02
南方朔,原名王杏庆。1946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
   南方朔,原名王杏庆。1946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

  当“小组织”面对“大组织”,许多艺术家、评论者、策展单位,对“资本主义下的艺术家的劳动状态”、“艺术的生产模式”也出现一种为了“社会风险”而铤走“艺术风险”的展览生产工作。

  在现代社会,个人风险主要是指某些社会个体可能遇到,但又不是每个社会个体都可能遇到的生活风险。这类风险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状态相关。诸如矿难事故、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等,均是因从事相关行业或在某种生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面临的风险。此类风险往往由于人们的忽视而处于控制之外。这类生活风险的出现与社会转型紧密相关,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工农居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日益充满不确定性。

  愈现代化、愈全球化,社会风险愈高,艺术界的社会风险亦然。艺术界的社会风险,多指艺术家面对品味指标、工作报酬率均不确定性的工作,所必须担负生活与精神状态上的现实风险。而当代艺术界为了揭露这个风险,往往又甘冒了艺术美学上的风险,并在买保险的心态下,出现潮势的拥护者。

  互动式、游戏性、去视网膜化,是什么原因,使今日的艺术展览生产,变得这么相像?以至于策展学变成一门展览生产的教战手册,也逐渐典当出看不见的艺术风险。

  高千惠:我知道您很久不看展览,但您对于艺术做为一种视觉文化的表述,或是艺术社会学这个领域,应该不排斥去理解。

  常看展览者,常要被问: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怎么了?彷彿“看展览”变成一门学问,善看者要能从“看过的展览”选择中,观察出一个发展现象。结果,“看大展”往往变成一种指标。“大展”多由艺坛当权者参与,由“大展”繁殖出的展览谱系,便具趋势之象。另一方面,由“全球社会共同风险”所衍生的“全球化艺术展览生产线”,因为努力与时代紧扣,也常被视为具有与时俱进的趋势之象。

  南方朔:我不看展览,因为现在的展览不好看。现在的艺术生产和展览生产,都不易使我动心。另一方面,我行动不便,也没有时间去做精神消遣。

  高千惠:在《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一书,提出二个认识世界的方式。一是不用出门的知识论;二是走万里路的经验论。看不看展也有二种态度,因讯息而去,因讯息而不去。

  近年互动式、游戏性的展览,以关系美学之名,主要在于想刺激出人们一些遗忘的、未被开发的感知。在这基点上,艺术家常被想像,其感知能力比一般人强,他们是感知的设计者、启蒙者,其作品是某种介面。例如,当代艺术展览,常由艺术家设计出不同召唤感知的活动,想提出一些日常的生存状态。依其设计的游戏规则,这些艺术家也经常把观众弱智化。很多影录、表演都有固定演出时间,观众像在游乐园,要遵守他们的制约。这类展览表面上是大众化、娱乐化,又赋予很大的“人的某些生存状态”做为思想支持,实则也间接在机制化参与者。但这种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傲慢,却不被艺术公民感知,提出抗议。

  艺术的生产模式 (Marcel Duchamp)的艺术观念革命中,曾倡导过具争议性的“视网膜艺术”,认为艺术在于被观看,不是在于被思考。这个“视网膜论述”不仅已被当代艺术推翻,甚至出现艺术在于被思考,不是在于被观看。然而,明明已不在于视觉性的感知,但因策展单位利用“视网膜”式的空间情境部署,还是让它成为“视觉艺术”领域的理由,以便获得“视觉艺术”的补助与空间权。这是一种艺坛的“蝙蝠行为”。

  南方朔:艺术作品本来就是因为要被观看、被展示才存在。为了揭示反机制、反展示功能的讯息,应不是其出现或不出现在美术馆的理由。人们要知道社会讯息,在任何媒体管道都可获得。到美术馆,就是还要看到艺术表述的形式或美学。我是很反对,当代艺术这个也反,那个也反,反的目的,变成是在建立新的话语机制或权力机制。

  高千惠:我认为当代艺术家面临了新的社会风险。我们不能要求当代艺术家回到19世纪或20世纪初的艺术生产方式或生态。当代艺术家的生存比过去更竞争,在竞存中,他们冒了社会风险,也冒了艺术风险,以至出现反艺术、非艺术、似艺术种种艺术的界定问题。

  艺术界对社会系统的批判,生产了不少展览。近年来有关个体艺术家在资本社会生存的状态、艺术作品的价值计算、艺术劳动的时资等问题,不断在艺术界发酵。它显现出当代个体艺术工作者必须寻求小组织力量,才有可能在相对性的权力机制之前运作出抵制的力量。以展览为例,2015年10月台北当代艺术馆的“以艺术之名-香港当代艺术展”(以下简称“以艺术之名”),与2013年9月也在台北当代馆发生的“风险社会:个体化的德国当代艺术新世代”(以下简称“社会风险”),两展艺术家,都把自己放在社会一员的角色上。

  从两展的论述和作品比较中,我也看到一个展览态度─以反美术机制、反展示功能为名的展览,依旧要在“美术馆”展出。这跟日本“具体派”的回顾展一样,当这些反机制、反展示功能的作品,集聚于机制性的展览空间时,似乎都作了精神自宫的动作。但它们还是有一个被观看的理由,它们透过艺术表述形式,揭示了一些社会讯息。

  南方朔:揭示社会讯息不够,艺术还要从揭示中产生一种人能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

  高千惠:我知道您对意识型态的艺术,有美学上的质疑。但我想从意识型态的艺术生产矛盾,再来看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意识型态艺术批评最大的矛盾是在“非商品化”与“商品化”之间,其实暴露的是艺术本身与不同机制的意识型态问题。另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往往也呈现艺术家面对社会的态度。以2015年的“以艺术之名”一展为例,艺术家大都是以“社会抗争者”的参与角色创作,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生生相息、寻求人际沟通之事物。其中,又一山人的《无常》装置,把棺木家俱化,以及《这是我家:有喜有悲》的红白蓝系列延伸,大致呈现出面对现实的一种在地文化态度。

  从“风险社会”到“以艺术之名”,它们展示出的不是艺术本质的问题,而是艺术生产模式的问题。这些被视为具“趋势指标”的艺术家,都有共同的特质: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艺术生产均来自社会现象或事件,他们一方面再现所处的风险社会,但也难免,必须透过展览机制、策展论述,买美学上的保险。

  至于艺术还要从揭示中产生一种人能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这是伟大艺术的形成条件。当代艺术家以生存处境作艺术,比较接近“抗争艺术”。另一种当代艺术家以自身经验为创作的常见类型,则是“告白艺术”。能不能透过“抗争”与“告白”让人有共感,这便是高下之分。

  南方朔: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出版的《风险社会-通往另一个现代化的路上》(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贝克指出,由马克思 (Karl Marx)和韦伯(Max Weber)所论及的“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之概念,都围绕的一个中心论题:在一个柜乏社会中,依其社会性生产出来的财富,是怎样以一种社会性地不平等,但同时也是合法的方式被分配的。

  高千惠:“风险社会”一展,便是建立在对如下这个问题的解决基础之上:“做为现代化一部分系统,其生产出来的风险和危害要如何避免或使风险最小化?”

  有关艺术界自身的社会风险,包括艺术家的生产与生存、艺术作品的价值等问题。当时的作品中,艺术家威特(Anna Witt)的《弹性时间》 (Gleitzeit),提出不同个体对于基本工资和工时长度之间的心理判断。艺术家伯罗寇夫(Jan Brokof)的《金钱循环》 (The Cycle of Money)以东德版画形式,呈现出资本主义下的金钱观,使人相信财富与劳动已没关系。艺术家克瓦德 (Alicja Kwade)的作品《15.02.2013》,源于艺术家在2013年2月15日买了当时国际金价的八公克黄金,并以等价的八种不同金属材科,不同大小体积,制作一件等同64公克黄金价的艺术品,但这件作品被收藏后,9月至台北展时,保险金额已高达8万欧元,超过十倍余的增值。在艺术增值上,另一件三人艺术团体福特(Ford)的《空格》,是300个玻璃镜框,玻璃框内,各放由艺术家捐赠一小根毛髮。其成本价为看得见的玻璃镜框与信件联络费,以及看不见的艺术人事网络。这件作品至台北展时,保险金额是15万欧元,显示艺术家的DNA加持,比黄金跑得更快。

  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能上市。费力奇(Matthias Fritsch)因网路下载而涉及法律问题,引发他制作了《来自群众的音乐》 (Music from the Masses)的数位传播通路,让自己拍的影像,可以让作曲家、声音设计家下载,提出艺术创作的附加值,可以来自交换生产的合作关系。艺术家阿敏德(Ulf Aminde)的录像作品《台湾制作》,则特邀台湾本土歌仔戏演员参与创作,在代表台湾资本象徵的富士康大楼之前,让演员以剧团仪式、歌仔戏唱腔、肢体动作,叙述一份演出合同。合约条文显示了资本主义的宰制力量,而歌者则保留了自我的陈述表现。这些作品没有答案,但出现艺术界自身要担的社会和艺术风险。

  南方朔: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多依据长期密集的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研究。这些需要统计学、心理学、经济与政治学等训练。以人类学为出发的“艺术介入社会”,不仅要对相关论述、仪式与象徵行为进行诠释,创造出一种可参照的文本,也要能将研究对象连结到行动、实践与历史脉络。

  当代艺术在与人类学做联结时,多论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意识型态的影响;因此,也出现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下乡式的田野调查。1895年,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Les regles de la methode sociologique),在其中定义了做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他在1897年的代表作《自杀论》(Le Suicide)中,便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人类学与民族誌学家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同样也主张外显的发展模式,会反映人类思想结构的基本相似性。这些结构主义者的研究对象,可以从食材準备、饮食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模式、各种形式的娱乐,以至于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内容,找出一个文化中的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原先结构主义的出现,是想从生活中混乱的表象中,揭露隐藏其内的完整结构,但也因此出现简约化的结果,造成结构主义把“文本”做了过度解读,而让学者创造出许多并不存在的意义与结构。艺术社会学是可以结构主义的研究探讨艺术社会界的组织问题,但用在艺术作品上,也往往陷入艺术的过度解读。

  高千惠:很多艺术家接受这些文化诠释,即在于有意识地允许用如此的解读,扩张作品的存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 (Friedrich Von Engels)而言,生产方式做为“人的本质”之现实基础,不会因历史唯心主义的主张而受影响。在这方面,以20世纪的德国艺术为例,可看到三次意识型态之发展阶段和作品生产趋向。一是1930年代的表现主义论战和纳粹的法西斯美学品味出现;二是19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之历史反思,与坏画品味的出现;三是进入21世纪初对全球化现代社会风险的回应,与非视觉性的行动与品味出现。

  意识型态的艺术,自然也都有其美学形式的选择。从前卫性到展示性,再到市场性,艺术家和作品的精神关系便逐渐断裂了。这些作品,一旦进入市场机制,便会以艺术风格史的角度被研究,换言之,形式或模式的被观看,会反转而出。风格史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历史路线而整理出作品的时代性;而它的困处,则是无法为不在既有历史路线上的作品,安插到合适的美学位置。

  南方朔:对民间收藏者来说,艺术史的位置是附加值,而不是历史意识型态的切割方位。此外,在近代艺术的收藏上,民间收藏者极可能扮演了催化艺术价值的角色,甚至微妙地导引了学界的注目和研究。进入市场,艺术风格史是一种看得见的美学指标。但对很多人而言,艺术被谁收藏、市场如何,都与己无关。重要的是,它的精神讯息怎么被传下去。

  高千惠:当代瑞典策展人于尔丹(Pontus Hultén)在《策展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一书的访谈中,曾提到艺术家的藏品展和临时展览的价值不同。在如美术馆的展示空间裡,艺术家的藏品不是供休息的庇护所,对策展人和观众而言,都是能量之源。

  因策展理念而聚集出一种临时性的展览,很多作品会随场域结束而消失,通常不易看到艺术家的个别能量。

  面对因展览而生产出的作品,只能採文化普遍史的阅读方式,看待这批有效期间被聚集的作品。文化普遍史的系统,一方面呈现出品味的阶级性,一方面又让所有的品味在“社会性”的支持下获得自由认证与全面补遗的必要。在此范围下,不管是“高雅美术”、“通俗艺术”、“新潮艺术”,当它们具有“癖性”、“时代性”或“社会性”这些因素时,它们就有被佈置在美术馆内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因展览需要而生产的空间装置,都有点像“未来交易所”的概念,具有未来社会和未来艺术的双重不确定风险。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齐白石《五蝠行云图》兼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
• 国画中的三分天下:画风不同怎么在一起
• 笔、墨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媒介
• 中国画廊行业积极转型的规划与策略
• 赵素萍:文艺创作也要善用互联网思维
• 杨佴旻老师画展小记:邂逅青州
• 2016年艺术品交易如何转变
• 国画系学生背不出古诗词 中国画能否走长远
• 岭南花鸟画何必找人扛大旗
• 不少国内双年展在凑热闹 而且凑得不成样
首届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山水画展览
  •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